南方周末 |“蘇超”奪冠,泰州感動你的不只是足球
▲ 11月1日,泰州隊在頒獎儀式上慶祝。(新華社/圖) 11月1日晚9點,點球戰終場哨響。第95分鐘泰州門將戴曜城撲出南通隊最后一粒點球,62329名現場觀眾發出巨大的歡呼。歷時176天,85場球賽,第一屆“蘇超”的冠軍球隊終于誕生了——泰州隊。 這支曾在常規賽遭遇四連敗、一度淪為 “狀態最差球隊”的隊伍,最終登頂。賽后,省外朋友追問“誰是真南哥”,評論區的江蘇ID紛紛回復“玩梗而已,不必當真”“沒想那么多”。 反轉、黑馬,增加了“蘇超”的戲劇效果,團結、純粹成為蘇超元年的精神內核。作為首屆蘇超常規賽僅列第六的隊伍,泰州隊的逆襲軌跡,堪稱草根足球的教科書式“爽文”。 自1996年“揚泰分家”后,泰州一直是“江蘇十三太保”的“小透明”,知名度遠不及其他江蘇省內城市。“蘇超”開打后,常州吃盡流量紅利,南通、南京等“種子球隊”所在城市亦掀起一波又一波營銷高潮。沒想到,“蘇超”在賽季末尾讓全國人民關注到,這里還有一座黑馬城市。 1 “非典型”城市的雄心 泰州隊的奪冠,在許多人看來是黑馬的逆襲。草根足球如此,對于城市亦復如是。 在中國城市的競技場上,泰州從未試圖復制北上廣深的“巨無霸”模式。它更像一位專注的匠人,在生物醫藥和精細化工等細分領域深耕,打造了多個“單打冠軍”。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泰州全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產值超2000億元,是全國最大的中成藥、麻醉藥、維生素生產基地之一。泰州國家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國醫藥城)是全國首個國家級醫藥高新區,已集聚1200多家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包括阿斯利康、雀巢健康科學等14家全球100強企業。醫藥產業產值占江蘇省醫藥行業總產值的約27%,連續多年領跑全省。 泰州是全國最大的船舶出口基地之一,擁有揚子江船業、新時代造船等全球造船業十強企業,水運的優勢被其發揮到極致。 這種產業邏輯,與蘇超泰州隊整體的比賽氣質一致:不追逐天價巨星,不煽動浮躁情緒,而是沉下心來構建穩固的戰術體系,低調應戰。 這次泰州隊“蘇超”奪冠也伴隨著一些球員歸屬的爭議:隊內14名球員的籍貫均非本地籍,均來自長春亞泰U21足球俱樂部。但足球資源在各個地區分布并不均衡,是否在規則內使用職業球員也仍有待商榷。 然而,我們或可通過這場球賽洞察:一個卓越的足球俱樂部,與一個城市優秀的產業特色,在底層邏輯上是相通的——它們都需要專業的規劃、持續的投入和對核心價值的堅守。 與超大城市帶給市民的歸屬感不強相反,這樣一座非典型的三線城市也通過一場“蘇超”聯賽,讓足球、認同感、城市共同體的聯系變得深刻。 換句話說,這場賽事帶給人們的認同感,在非典型城市中可以有更大的效用。 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無數像泰州一樣的城市面臨著“新市民”與“老傳統”的融合難題。籍貫、方言、習俗的差異,曾構筑起無形的隔閡。然而,一支球隊的出現、一場比賽的共同目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強大的身份認同。 足球,這項世界第一運動,以其原始的激情和天然的部落屬性,成為最有效的黏合劑。在蘇超泰州的看臺上,本地的老泰州人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泰州人,穿著同樣的球衣,唱著同樣的助威歌曲,為同一個進球振臂高呼,為同一場失利扼腕嘆息。 方言的壁壘在共同的吶喊中被消解,本地與外地的界限在一致的悲喜中變得模糊。 “我是泰州人”與“我是蘇超泰州的球迷”,這兩種身份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一位籍貫安徽、在泰州工作的年輕工程師表示:“最初來看球是為了解悶,但現在,當我和幾萬人一起高唱隊歌時,我強烈地感覺到,我屬于這里。” 這支球隊,成為了這座城市動態的、呼吸的、情感豐沛的新圖騰,它用一種充滿力量的方式,重構了市民對家鄉的想象與認同。
11月1日,泰州隊球迷慶祝球隊奪冠。(新華社/圖) 這里曾是吳楚糧倉、江淮鹽稅重地,明代稅銀占全國一半;孕育了施耐庵、鄭板橋等文人巨匠,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故鄉;泰州學派開明代“百姓日用之學”的先河,倡導“知行合一”。 那么,今天的足球,之于這個時代,又意味著什么? 或許,它正是這個時代的另一種語言。在廣闊的綠茵場上,同樣演繹著命運的起承轉合、戰術的謀篇布局、個體的奮斗與集體的榮耀。這座習慣了以柔波和慢調示人的水城,用一團足球的火焰,展示了它靜水流深之下蘊藏著的巨大能量和澎湃心跳。 然而,所有的慶典終將落幕。一個更具挑戰的命題擺在面前:“后冠軍時代”將何去何從? 球隊如何維持競爭力,避免曇花一現?城市如何將這股噴薄的熱情,轉化為持久的軟實力,讓青訓體系成為另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 這需要管理者展現出比贏得冠軍更卓越的智慧與遠見。 2 “體育+” 不同于“村超”的節慶型賽事或“川超”的資本依賴型路徑,蘇超以“文商旅體”運營制度為核心,其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產業閉環設計。 它不再是單純的體育活動,而是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的治理樣本,彰顯了體育賦能城市治理的全新可能。 蘇超的成功,在運營結構的設計上就有著嚴密的邏輯支撐。 “業余內核+專業運作”的精準結合,破解了大多數草根賽事靠補貼存活、賽后即散的通病。 蘇超的資金來源采用“商業承辦方 + 城市協辦”的模式,成本與收益綁定市場端,告別行政依賴; 賽季長達7 個月,主場場館統一燈光、座位、安保標準,打造出一種半職業的競技體育觀賽體驗;在傳播層面引入專業團隊,三機位拍攝+央視頻分發,建立 “制播分離 + 廣告分賬”"機制,讓賽事成為有版權的內容產品;票務創新推出 30-80 元單場票、家庭票,更將門票與城市權益深度綁定;在贊助結構上構建 “省級主冠名+城市分冠名+設備植入”三層體系,既能分散風險,又能降低參與門檻。這套體系讓蘇超 2025 賽季營收超 3000 萬元,票務、贊助等收入覆蓋了七成以上的開支,毛利率穩定,總體實現了草根賽事在商業上的可持續性。 差異化是蘇超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與禁止職業球員參賽、按俱樂部組隊的粵超不同,蘇超以 13 個地級市為天然賽區,打造“城市對城市”的德比模式,天然自帶話題度。與此同時,與依賴金融機構獨家冠名的川超相比,蘇超的三層贊助體系更具抗風險能力。 而相較于靠非遺、夜市等文化場景引流但難復制的村超,蘇超錨定“賽事即生活方式”,讓球迷從“看比賽”轉變為“過周末”。正如老話常說:人松弛了,事情也順了。 這種差異化不僅讓蘇超從眾多草根賽事中脫穎而出,更讓泰州這樣的非傳統足球強市得以憑借賽事運營實現彎道超車。既讓賽事流量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增量,更探索出一條中小城市借助草根體育實現全面賦能的可行路徑。 在經濟效益上,數據顯示,蘇超前六輪賽事已帶動江蘇旅游、出行、餐飲、住宿、體育五大場景合計實現服務營收379.6 億元,同比增長42.7%。 這種增長呈現全域均衡的特征:南京奧體中心單場6.1萬人次的觀賽規模,帶動當日重點商圈零售餐飲交易額達 8.7 億元;徐州“燒烤 + 觀賽”的組合模式,吸引省外游客支付的占比達 28.8%;鹽城發放400萬元“蘇超聯動消費券”,聯動 兩千余家商戶,撬動百貨零售、住宿餐飲等多領域消費。
球場外的夜市攤熱鬧非凡。(央廣網/圖) 針對蘇超賽事,泰州推出多平臺、多品類消費券。據悉,這種精準補貼直接帶動消費熱潮,泰州早茶集團旗下門店單周末接待游客超 5000 人次,營業額近 30 萬元,會賓樓賓館的早茶和客房營收分別增長 9% 和 6%。 蘇超打造的“跟著蘇超游江蘇”品牌,推動游客在觀賽之余游覽周邊城市,形成“賽事串聯、全域旅游”的格局,進一步暢通了省內經濟循環。 在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泰州隊主場比賽期間,聯賽各場次比賽的購票觀眾和客場球隊的城市市民均可享受泰州48家旅游景區免費入園、免費品嘗泰州早茶,以及停車、住宿、購物等多項優惠。 泰州隊的戰術風格暗合“三水文化”的包容堅韌與“海軍文化”的英勇無畏,球衣上 “我們的球隊,我們的城”的標語則直接傳遞城市情懷。 13 個城市形成“各有特色、全域聯動”的消費格局,讓賽事流量轉化為全省經濟的增量。體育與多領域的跨界融合,釋放出 1+1>2 的乘數效應,重構了產業價值的生態。 蘇超以體育賽事為紐帶,打破了文化、旅游、商業、體育的行業壁壘,展現出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實現了從流量聚合到價值共生的跨越。 更重要的是,體育場及其周邊區域正從一個功能單一的設施進化為城市新的活力心臟和社交客廳。省內13個市與泰州相似的“體育 +”實踐,都是一場以賽事為支點的城市資源整合運動。 人們來到這里,不僅為了看90分鐘的比賽,更是為了參與一場盛大的城市派對。未來的城市規劃可以圍繞這個賽事新地標,打造一個集運動、休閑、消費、文化于一體的復合功能區,為城市提供持久的活力。 人們感動于蘇超展現了足球純粹的樣子,感動于鎮江的空調修理工、宿遷的燒烤店老板……這些普通人在工作之余依然保持著對足球最原始的熱愛,為每一次反轉吶喊,為每一匹黑馬落淚。 176天,蘇超聯賽始終伴隨著巨大的流量和曝光熱度,正如球迷所言:“誰贏誰輸重要嗎?重要的是蘇超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