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高新區新能源產業“破局突圍”
在工信部公示的2025年度卓越級智能工廠項目名單上,江蘇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單晶太陽能光伏組件柔性智能工廠榜上有名;投資3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組件項目緊鑼密鼓推進,預計達產后年開票銷售可達40億元、年綜合納稅可達1.2億元;為解決夏季電網高負荷,中城大有新型獨立儲能電站接受國網江蘇電力調度中心調度,日調170萬度電,時刻以“滿電狀態”保障園區企業和群眾用電需求……這陣子,海陵高新區新能源產業好戲不斷。 新能源產業是我市以“大海新晨”為標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8+13+X”產業鏈群體系中的一個新興產業板塊,2030年全市新能源產業產值目標是達到1000億元。當前,新能源產業正經歷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的轉型,由于顛覆性創新稀缺,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面臨嚴重內卷。作為泰州新能源產業主要承載地,海陵高新區如何在“紅海”中拼出一條路? “破局關鍵在于產業高質量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飛躍,通過技術創新優化產業鏈各環節,提升價值鏈,提高附加值,拓展產業新空間。”海陵區副區長、海陵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孫乾說。 在園區引導下,新能源產業鏈上企業“八仙過海”,在不同細分領域各顯神通,展現出向產業鏈高端攀升的澎湃活力。 智能化生產實現生產資源的精準配置與流程優化,顯著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總投資30多億元的隆基樂葉光伏配置16條全球先進的自動化太陽能組件生產線,在智能工廠建設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今年,公司智能制造場景提升至26個,全面覆蓋工廠建設、產品研發、工藝設計、生產管理、生產作業、經營管理、客戶服務及綠色安全8大重要領域,公司還應用人工智能模型11個,將AI技術深度應用于流程優化、質量檢測、故障診斷等環節,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企業運營負責人劉潔告訴記者,公司成功打造行業領先的智能制造標桿工廠,目前以HPBC2.0技術平臺為支點研發的行業領先產品已實現規模化量產,組件轉換效率高達25.4%,成為行業新標桿,今年1至8月創造產值11.72億元。 不遠處的世地光伏科技(泰州)公司,車間里運轉不息的流水線極具現代化大生產視覺沖擊力。該公司主打產品為光伏組件接線盒,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必不可少的配套產品。“這個年產200GW的光伏組件接線盒項目,于去年7月投產,從拿地到投產僅用315天,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入規。”公司總經理劉國篩介紹,該項目最大的特點,是以高智能化、高優良率和低能耗實現規模化高效生產。“目前,世地新能源是行業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接線盒企業,全流程自動化率達到95%以上,泰州公司正致力于打造業內最高標準接線盒生產基地。” 產品創新,是企業突破同質化困局的不二法寶—— 由科創板上市公司上海海優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泰州海優威公司下了一盤產品創新的“大棋”。“我們推出6大先鋒產品,形成自己的‘護城河’,憑借硬核研發實力走在行業前列。”泰州海優威負責人介紹,企業研發的轉光膜,破解普通光伏膜1至3年衰減3%至6%的難題,25年可多發電約100萬度;彩玻、彩膜產品,相比普通光伏膠膜透光率高出10%至25%,可使組件功率提高8%至20%。“目前,泰州工廠已成為上海海優威國內主要生產基地中產量最大的基地。” 現階段,園區新能源產業鏈已延展至新能源裝備領域。園區良好的產業氛圍吸引上市企業拉普拉斯來此布局,成立嘉庚(江蘇)特材有限公司。“我們專注研發制造新能源高端生產裝備,依靠產品創新成長為業界頭部企業,擺脫低質低價競爭。”嘉庚特材相關負責人說。該公司深入研發并積極推動設備優化升級,尤其是持續推進一系列新產品上市應用,有效助推TOPCon、XBC等電池技術進一步升級迭代。“我們創新推出的全新TOPCon繞鍍解決方案,革命性解決了N型TOPCon電池量產的全球性難題,已申請并獲得數十項國內外核心發明專利。目前公司正對激光設備、磁控濺射物理氣相沉積平臺、新一代核心CVD工藝設備、鈣鈦礦核心真空工藝設備、新型金屬化設備等領域展開前瞻研究和技術探索,力爭領跑細分賽道。” 挺進高端市場,可以助力企業從“紅海”躍入“藍海”,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 眼下,來自意大利的外資企業伏圖拉新能源科技(江蘇)有限公司流水線滿負荷運轉。公司通過大規模設備升級,不僅大大提升了自動化生產水平,也使得產品功率更大、效率更高。公司創新推出的彩色太陽能電池組件,可與各種色彩建筑和諧相融,極富建筑美學。“歐洲市場對太陽能產品品質要求高,同時利潤率也更高。我們產品主要出口歐洲,市場口碑很好。”公司總監沈剛祥很有信心地說,公司去年開票銷售1.7億元,今年有望突破2.3億元,同比增長35%左右。 今年,海陵高新區正式獲批為省級高新區。園區明確,將用3年左右實現“12345”經濟目標,即高新技術企業達100家、規上工業企業達200家、規上工業產值超300億元、新增市級重點項目40個以上、經濟總量占全區50%,打造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