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從“活化石”到“活產業”的躍遷
近日,“非遺出海,龍舟傳誼”啟航儀式在興化市竹泓鎮舉行。由江蘇蘇航船業集團精心打造并捐贈給中國駐開普敦總領事館的兩艘龍舟,承載著興化人民的深厚情誼和美好祝福遠渡重洋,成為中華文化在南非的“水上使者”。
這兩艘龍舟出自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竹泓傳統木船制造技藝,其古法工藝再現了水鄉智慧。在興化,與龍舟技藝相映生輝的,還有激昂穿越時空的茅山號子、震撼熱烈的沙溝板凳龍舞等124項非遺瑰寶。 守藝——在傳承中沉淀時光 興化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現已公布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興化市有國家級項目3項,省級項目21項。認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家級2人、省級4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茅山號子,源于古代先民的勞動生產智慧。興化茅山的先民們在田間勞作時伴隨著勞作節奏發出富有韻律的呼喊,一聲聲質樸的號子剛柔相濟,既具北方山歌的高亢,又具南方腔調的柔美,凝聚成自然且充滿生命力的旋律。歷經千年傳承,茅山號子承載著興化特有的地域風情與人文記憶,是水鄉文化的鮮活見證。至今在興化的田間地頭,仍能聽到這些古老的號子和民歌。一位老農感慨地說:“這些號子和民歌,就是我們興化人的根。我們祖祖輩輩都在這片土地上勞作,茅山號子伴隨著我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如今,雖然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茅山號子和興化民歌依然在一些傳統節日和文化活動中被傳唱,成為興化文化的重要象征。
從田間地頭的聲韻傳承,到水鄉舟楫的技藝延續,興化的非遺寶藏中不僅有歌聲的回響,更有木作的溫度。據傳宋代時期,興化竹泓鎮便興起以制作沿海捕撈漁船為主的手工作坊,歷經明清發展,竹木船制作產業已頗具規模。竹泓木船制作工藝繁復考究,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工匠們的精湛技藝與匠心傳承。如今,竹泓鎮年均生產小木船近4000條,產品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漁業作業、內河運輸及旅游觀光等領域。2008年,竹泓木船制作工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興化市首個“國字號”非遺項目。依托這一傳統技藝,木船制造已發展為當地核心富民產業,帶動超2000人投身產業鏈上下游,這些承載著水鄉文化底蘊的小木船已然成為傳播興化市非遺技藝魅力的流動名片。 煥新——在融合中激活基因 在今年6月舉辦的首屆非遺展演周中,興化市讓古老的非遺煥發出青春氣息,為市民和游客帶來豐富多彩的新體驗。
主會場上,沙溝板凳龍舞、板橋道情、興化淮劇以及茅山號子等節目輪番登上舞臺,創新融入T臺大秀的表現方式,帶來最新穎的體驗和最鮮活的“水鄉好聲音”。剪紙大師與木雕創作大師手把手教觀眾創作,讓每個人都能親身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現場還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坐鎮,展示萌趣十足的虎頭鞋、色彩奔放的農民畫、栩栩如生的泥塑等藝術品,讓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有故事的手作”。展演周還設置康養健身區,觀眾可以體驗史氏中醫兒科療法、卞氏眼科療法、左氏正骨療法,感受千年康養智慧。
當非遺展演周的舞臺將傳統與潮流交織成網,興化非遺的創新觸角早已延伸至更廣闊的領域。蘇超聯賽期間,興化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解善彪憑借數十年沉淀的精湛技藝,精心創作出一幅幅別具匠心的剪紙作品,表達對這場賽事的祝福。作品以傳統中國紅為主調渲染賽場的火熱,不僅是對賽事的美好祈愿,更是一次大膽的文化創新實踐,讓傳統剪紙藝術從靜態的民俗畫卷中“走”出來,與現代體育賽事跨界交融,以鮮活的生命力在當代文化舞臺上綻放新光彩。 共生——在發展中賦能城鄉 非遺傳承和創新不僅守住文化根脈,創造新體驗,對城市發展也有深遠影響。百舸競發、千槳擊水,萬人空巷、盛況非凡——每年清明時節,茅山村西大河440米水上賽道上演的會船盛景,正成為賦能興化市發展的文化支點。隨著歲月流轉,賽道兩側道路、看臺等設施已難以匹配現代城市功能需求,戴南鎮黨委、政府以鄉村振興為契機,投入近500萬元啟動環境提升工程,通過系統性改造激活非遺場景的城市發展價值。項目以“綠色茅山會船水上賽道”為核心,不僅更新指揮臺、觀眾看臺等功能性設施,更通過植入“文化墻”等人文載體,將傳統會船民俗轉化為可感知的城市文化符號。河畔新增的綠植花卉與微景觀構建起“生態+文化”的復合空間;近萬市民參與的“水上運動會”,則讓非遺競技成為連接城鄉的情感紐帶。這種“設施升級+文化賦能”的模式,既解決了觀賽環境陳舊問題,更通過場景的現代化表達,使會船民俗從傳統節慶活動躍升為城市文化 IP。當千年號子與河岸新景相映成趣,“文化景區”的打造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更以文化價值反哺城市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人文動力。
龍舟文化作為千年水鄉符號,通過水上運動中心的活化利用,不僅承辦高規格賽事,更拓展皮劃艇、動力板等現代水上項目,將傳統龍舟賽升級為復合型業態。水上運動中心串聯興化西北片區水上森林、千垛花海等文旅資源,打造江蘇省一流的水上運動文化品牌。
如今,興化非遺代表性項目已從靜態的“標本式”保護,邁向了動態的“傳承+創新+融合”發展新階段。當地通過系統性挖掘保護、創新性融合轉化與整體性價值賦能,成功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讓千年水鄉文脈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文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