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有戲!全國50多所高校學子齊聚這里
日前 2025泰州梅蘭芳藝術節的重要活動之一 第十七屆高校京劇票友會 在泰州學院圓滿落幕
來自復旦大學、同濟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 等50余所高校的學子 齊聚泰州 以135個高質量節目 共同唱響 全國高校京劇藝術的年度盛宴
從《貴妃醉酒》的雍容華貴 到《霸王別姬》的悲壯蒼涼 從《野豬林》的慷慨激越 到《鎖麟囊》的世事溫情 梅派經典與各流派代表作交相輝映 為觀眾奉上一場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令人驚喜的是 部分高校勇于創新,融入昆曲元素 實現“京昆同臺”的藝術呈現 展現了傳統戲曲在當代校園中 兼容并蓄的開放姿態
舞臺之上 水袖翻飛,顧盼生輝 觀眾席間 喝彩連連,掌聲雷動
這不僅是一次技藝的切磋 更是一場青春的對話 年輕面龐與傳統劇種 在此刻完美融合
活動期間 高校票友們還走進 梅蘭芳紀念館、望海樓景區 體驗人文三水文旅融合之旅 沉浸式感受梅蘭芳大師的高貴品格 與“梅桃柳”戲曲三家村的獨特魅力
泰州早茶和京劇主題文創產品 將城市的溫度與文化的厚度巧妙融合 讓票友們完成了一次 從藝術到生活的全方位文化體驗
星星之火,從泰州點燃
這是一次特別的“鳳還巢”。時光回溯至2000年,首屆高校京劇交流活動的星星之火,正是從泰州點燃。中國戲曲表演學會高校京劇分會主任劉恩良深情回顧:“我們懷著‘讓國粹走進校園、用經典滋養青春’的初心,創辦了第一屆活動。”從最初的小范圍交流,到如今覆蓋全國、持續舉辦十七屆的品牌盛會,這條走了二十五年的路,每一步都浸透著熱愛,烙印著“育人”的初心。
早在起步之初,活動便旗幟鮮明地將京劇文化與校園德育相結合。二十五載春風化雨,成效卓然。京劇已然成為高校美育與德育的有效載體,實現了從“活動”到“育人”的升華。
打造“全國戲曲藝術交流傳播中心”
泰州,這座“有戲”的城市,作為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的故鄉,始終將傳承弘揚戲曲文化視為己任。近年來,泰州傾力打造“梅郎故里、戲曲圣地”城市文化品牌,連續舉辦十七屆梅蘭芳藝術節、五屆海內外京劇梅派票友演唱會、三屆中國戲劇“小梅花”薈萃演出,以及“百梅爭艷”戲曲匯、紀念梅蘭芳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等,構筑起層次豐富、貫穿全年的戲曲生態體系。
不僅如此,泰州還出品京劇《蓄須記》《丹桂記》、昆曲《當年梅郎》,掛牌成立泰州梅蘭芳藝術中心和梅蘭芳京劇團,謀劃打造梅蘭芳主題戲劇三部曲……這一系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扎實舉措,正是泰州對梅蘭芳先生“移步不換形”藝術革新精神的當代踐行。正如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杜寬軍所言,此次高校京劇票友會與梅蘭芳藝術節的聯動,是泰州打造“全國戲曲藝術交流傳播中心”的生動實踐,旨在推動國粹經典在青年一代中持續煥發新的生機。
讓國粹滋養更多青年
高校京劇票友會的內涵,早已超越舞臺。10月1日,由泰州學院與泰州梅蘭芳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以戲為媒 以美育人”高校京劇文化研討會同期召開。來自中國戲曲表演學會高校京劇分會、復旦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京劇在高校的普及實踐與創新發展展開深度研討,為傳統戲曲與現代美育的融合注入新的理論動能與思想活力。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是關鍵陣地,培養未來的戲曲觀眾,普及京劇藝術,本身就是對大學生美育教育至關重要的一步。”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黎繼德說。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韓星臣也認為,戲曲普及應從高校起步,逐步向中小學推廣,讓學生在學習之余,培養一技之長,這將是他們受益終身的“立身之本”。 “二十五年來,我們走過的是一條‘以戲育人、以文化人’的路;未來,我們要走的是一條‘讓國粹滋養更多青年’的路。”劉恩良的話語擲地有聲,“今天,我們在泰州完成‘鳳還巢’;明天,希望更多青年學子能成為傳統文化的‘傳薪人’。”
弦歌雖歇,余韻未絕 那穿越時空的皮黃之聲 以其深沉而蓬勃的生命力 在青年心田播下種子 在“梅郎故里”的沃土中孕育新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