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走好新時期“滬泰路”④|“深融之舟”開足馬力,海陵“小塊頭”也有“大格局”
建立離岸創新中心、赴滬舉辦投資說明會、與滬上園區結對發展……近年來,泰州海陵與上海之間的往來,步履頻頻。去年,泰州正式加入上海大都市圈,海陵作為泰州主城,立足本位、找準定位,以“雙向奔赴”的姿態積極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走好新時期的“滬泰路”,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浪潮中奮楫揚帆。
(一)主動“融圈”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根基,接軌上海,海陵立足自身特色產業,主動“融圈”。 眼下,在海陵,由上海易行時代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易行時代新能源摩托車制造及總部項目進入投產前的緊張籌備期,廠房已交付,廠區宿舍、食堂、辦公樓等房屋維修改造已完成,一條總裝線、一條整車包裝線、一條零部件包裝線正在安裝調試。該項目總投資50億元,計劃落地上市總部及一座年產30萬輛燃油(電動)摩托整車及核心零部件生產基地,打造集研發、設計、生產于一體的智能制造中心和總部結算中心“雙中心”。
50億元大項目何以花落海陵?答案是產業基礎。海陵區著力打造“1+2+3”現代產業體系,形成新能源“光儲充”全鏈生態,智慧家電供應鏈本土化率超70%,汽車零部件“車件之鄉”享譽全國等獨特優勢。而“車件之鄉”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實力和完善的產業配套,正是吸引易行時代的關鍵因素。“我們實現量產之后,還會考慮把我們外地的供應鏈也帶到海陵來進行交流,以期實現更好的協同發展。”上海易行時代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總經理姚立功表示。 與此同時,海陵積極與上海在金融、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領域開展合作,不斷提升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通過產業協同,海陵不僅承接了上海的產業轉移與資源溢出,還借助上海的產業優勢和創新資源,推動自身產業的升級與發展,實現了與上海在產業上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二)有效“融圈” 平臺是雙方交流合作的“舞臺”,與滬同行,海陵積極搭建各類合作平臺,有效“融圈”。 上海青浦區虹橋時代廣場,一處面積6600平方米的7層現代化辦公樓,是泰州海陵(上海)離岸創新中心所在地。這處離岸創新中心,囊括協同創新中心、投資人俱樂部、科技轉化中心、科創加速中心,產業領域涉及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裝備制造等。據介紹,在這里,創新創業項目可獲得扶持,入駐這里的項目可以參照海陵本土企業,享受全生命周期的本地政策配套。這里同時作為項目路演基地,高頻次開展路演活動,滾動接觸各類行業前沿項目,實現小空間下的“大流量效應”。
海陵(上海)離岸創新中心還提供適當場地,供本土優秀企業在上海研發團隊招引入駐,為海陵企業轉型升級、技術迭代提供窗口平臺。同時整合海陵現有基金管理團隊資源,通過軟硬件優勢互補,更大程度提升基金與地方產業的協同性、一體性,通過基金賦能,吸引項目落地海陵。 今年4月,2025泰州—上海創新發展合作會在上海市普陀區舉行。此次活動上,泰州有三對園區與上海方面簽訂合作協議,其中有兩對落子海陵——海陵工業園區與華東師范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海陵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上海未來島高新技術產業園,將在創投基金共設、研發基地共建、科創項目共育等方面開展合作。通過搭建平臺,海陵不斷在相互賦能、雙向共贏中拓展合作廣度與深度。 (三)加速“融圈”
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動脈,更是區域協同的橋梁,海陵水陸并行,加速“融圈”。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而在城市競合發展的圈子里,距離則是能否迅速融入發展圈子的現實考量。海陵與上海的距離,不算近,通行時間,尚未達到上海“一小時生活圈”。怎么辦?唯有緊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持續拉近距離,縮短融圈半徑。 環顧海陵地里位置,地利之優,得天獨厚。正在建設的北沿江高鐵、鹽泰錫常宜鐵路等,建成通車后,泰州主城海陵直達上海的通行時間將縮短到1小時。而真正融入上海“一小時生活圈”,不僅意味著兩地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更讓兩地在經濟、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愈加頻繁與緊密,打通協同發展的“任督二脈”。 外部借勢,更要內部挖潛。在海陵港碼頭,一處平整好的地塊,正在進行一期項目建設。“這邊主要建設船舶進港口的泊岸和貨柜的堆放地,還有就是港口的吊裝起重設備。”海創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陳琳介紹說。 海陵港地處鹵汀河、新通揚運河、引江河三條國家三級航道的交匯點,緊鄰鐵路、機場,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期項目建成后,將實現集裝箱年吞吐量達10萬標箱,二期建成后年吞吐量翻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海陵區多次赴上海尋求與上港集團長三角多式聯運(上海)有限公司的合作,開通泰州海陵港至上海外高橋、洋山港內河集裝箱航線,助力海陵港打造上海港長三角地區重要內河節點港口。上港集團長三角公司將加強業務指導和信息共享,幫助成立海陵港蘇中蘇北空箱中心,加快形成信息平臺數據互聯互通,助力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泰州主城海陵,正以開放的姿態、創新的舉措、堅定的決心,深度融入上海都市圈,全力走好新時期的“滬泰路”,向著“沖擊‘千億主城’、打造‘幸福標桿’”的奮斗目標大步邁進。 【記者手記】 從鳳城河畔駛向黃浦江邊的“深融之舟” 從鳳城河畔到黃浦江邊,海陵正以堅定有力的步伐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全力走好新時期“滬泰路”。 海陵融滬,是順勢而為的明智抉擇。從地理位置看,盡管與上海存在一定距離,但隨著交通不斷發展,泰州往返上海的鐵路班次增加,未來北沿江高鐵等建成,時空距離將進一步壓縮,海陵有望深度融入上海“一小時生活圈”。從自身發展需求出發,海陵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能夠承接上海的產業溢出與資源輻射,為自身發展注入新動能。 海陵的融滬行動亮點頻出。在產業協同上,堅持“制造業+服務業”雙輪驅動,構建“1+2+3”現代產業體系。新能源“光儲充”全鏈生態蓬勃發展,智慧家電供應鏈本土化率超70%,汽車零部件產業更是享有“車件之鄉”的美譽。像總投資50億元的易行時代新能源摩托車制造及總部項目成功落戶,既依托了海陵的產業基礎,也為其帶來新的增長點。 當然,海陵融滬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如何應對大城市的“虹吸效應”,防止人才、資金等要素單向流失;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怎樣突出自身特色,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還有如何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與服務配套,提升城市的承載能力等。 但只要海陵這艘“深融之舟”堅定融滬決心,不斷創新思路方法,積極與上海及圈內城市深度協作,定能在上海大都市圈中找準定位,實現從“小塊頭”到“大格局”的華麗轉身,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