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 | “非遺+電商”,這個水鄉小鎮續寫新“船”說
10月14日,走進位于興化市竹泓鎮尖溝村的德銀木船設計制造有限公司,各類船模琳瑯滿目,船模上揚起的風帆寫著“一帆風順”字樣,很是顯眼。“一帆風順,寓意好,很受企業、家庭等客戶群體的青睞。”企業負責人肖德銀笑著說道。像這樣的船模,德銀木船一年能賣出約5000個。
興化竹泓木船是國家級非遺。而德銀木船闖市場,既有自身的努力,還有村里的助力。尖溝村黨總支書記許鳳韋介紹,抓住市里“放亮”項目的契機,他們今年從“非遺+電商”入手,打造“擦亮文化品牌 綻放‘非遺’光彩”項目,通過黨組織搭臺、黨員帶頭,著力破解非遺木船“品牌響、轉化弱”的困境。 產業要發展,要靠龍頭企業帶,尖溝村把目光瞄準了村里的國家高企江蘇蘇航船業集團。“我們村與蘇航船業聯合成立了‘紅色先鋒’幫扶辦公室,黨員帶頭組建非遺紅色主播工作室,將木船制品遠銷海外。”許鳳韋自豪地說,村里還將直播間拓展為“助農窗口”,同步銷售河蟹、優質大米等農特產品,半年帶動8家小型木船企業轉型、23戶村民增收,木船制品與農特產品綜合銷售額突破300萬元,讓千年木船手藝成為共富“金鑰匙”。 鄒潤是尖溝村的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大學學的戲劇表演專業,“非遺+電商”讓她有了展示一技之長的平臺,如今擔任村里的黨員主播。“除了直播銷售木船制品與農特產品,我們還邀請木船匠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同規劃研學路線,將非遺工序轉化為可體驗、可參與的文旅產品。”鄒潤說道。一年多來,尖溝村已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帶動傳統匠人人均月增收1500元。 “放亮”項目給竹泓鎮帶來的變化,遠不止這些。今年以來,竹泓鎮黨委錨定“黨建引領、群眾跟上、全域提升”目標,圍繞非遺傳承、基層治理、民生服務三大核心,推動14個村(社區)落地28個“放亮”項目,讓黨員個體“放樣子”、黨員群體“亮形象”,激活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
針對土地碎片化問題,東高魏村推行“黨員包保片區”機制,黨員帶頭入戶宣傳“小田并大田”政策,邀請第三方機構測繪土地,組織群眾參與監督,將零散地塊整合為連片大田,機械化種植成本降低30%;解徐王村黨員率先認領責任田,邀請種植能手傳授技術,定期開展美麗菜園評比,讓村民在勞作中收獲幸福感;振南村組建“愛心敲門”黨員志愿服務隊,為殘疾人提供上門體檢、水電安全檢查等服務,每月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幫助23名殘疾人融入社會,切實解決“孤獨感、自卑感”難題…… “‘放亮’項目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竹泓鎮黨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深化“黨員帶頭、群眾跟上”機制,通過線上“竹泓‘放亮’專欄”宣傳優秀案例,線下開展項目述比觀摩,推動非遺傳承、基層治理、民生服務類項目提質擴面,讓“放亮”之光照亮每一個村(社區),讓千年水鄉在鄉村振興的航道上駛向更廣闊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