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品姜湖鮮 又見縣域發展新“豐”景
“嘛掉!”一句地道方言拉開夜幕,也掀開水鄉小城的熱鬧一角。連通著中干河和老通揚運河的三水之環,在夜色中流動著雀躍。籪蟹肥美,烤串飄香,杯中啤酒泛著晶瑩,與初秋的晚風熱烈碰杯。這里便是泰州姜堰的尋常夜晚。 “三新”起筆 勾勒城鄉共榮新畫卷 縣域發展的活力,往往最能在煙火氣中感知。9月中旬,“姜湖大集”一經亮相,便迅速“出圈”。溱湖籪蟹鮮美上桌,梁徐牛肉、大倫羊肉、貝貝南瓜輪番登場,各大鎮街的特色農品同臺競艷,匯成一場“十三太保”的味覺盛宴。“以前趕集就是買菜買肉,現在來‘姜湖大集’,吃的是地道味道,看的是熱鬧場面,還能順手把新鮮帶回家。”本地居民張阿姨笑著說。大集的熱鬧,不只是“買與賣”的繁盛,更是城鄉要素雙向奔赴的縮影。看似尋常的農貿交易,正在成為農產品出村進城、消費品下沉入鄉的關鍵樞紐,重塑著縣域經濟的堅實底盤。 如果說大集承載“白天的熱鬧”,“姜湖宴”則點亮“夜晚的煙火”。作為夜經濟的核心名片,它以美食為主線,串聯非遺體驗、體育賽事、外貿展銷等多元元素,營造出“可品味、可游玩、可記憶”的沉浸式場景。“這打破了我對傳統美食宴席的印象,不僅好吃,更是好玩好逛。”來自南京的游客王女士興奮不已。 “新大集”匯聚煙火氣,“新服務”激活人氣場,“新場景”開辟新賽道。據抽樣調查測算,10月1日至8日,全區各景區景點累計接待游客約54.4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69億元,同比增長35.43%和41%,城區三大商圈銷售總額突破8000萬元,雙節消費市場交出亮眼成績單。姜堰以“三新”為筆,繪就三水大地消費升級的鮮活畫卷。 生態涵養 釋放消費升級新動能 “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這是近年來“人文經濟學”的核心觀點之一。姜堰的路徑正是這般,文旅康養、產業融合、經濟增長,步步生花。 依托于“溱潼古鎮+濕地生態”的獨特稟賦,姜堰的文旅消費熱度持續升溫。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坐擁580公頃淡水濕地,負氧離子常年保持在6000/立方厘米左右,吸引著眾多游客專程前來“洗肺”。更有丹頂鶴、麋鹿、揚子鱷等各類珍稀動物聚集于此,一幅幅鹿鳥相依、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令人沉醉,嘆為觀止。國慶假期,溱湖濕地公園累計接待游客近9萬人次,生態旅游收入近5000萬元。好生態變成了“金飯碗”,也讓百姓端上了“綠色飯”。 康養產業亦隨之蓬勃,孕育出新的消費空間。1—9月,三元溫泉接待康養游客16萬人次;“溱湖八鮮”美食銷售額突破1.5億元;周邊32家民宿營業額增長15%,從事農特產品網絡銷售人員達10268人,濕地特產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實現網絡零售額12.3億元……觀會船、游濕地,逛古鎮、嘗八鮮,享健康、悅人生,康養名城的輪廓,在姜堰徐徐顯影。 如今,姜堰區以更高站位推進跨界融合,商文旅體農交織聯動,政策松綁、場景創新,構建起“食、游、購、娛、體”于一體的消費新生態。《一夢到溱湖》成為夜游新引擎,二次消費收入占比超過三成;“三水之環”升級煥新,熒光夜跑、城市音樂會接連登場……各消費因素交相輝映,匯聚成縣域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這條曲線,不是短暫的繁華,而是長遠的底氣;不是零散的項目,而是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 縣域潮涌 見證消費市場新敘事 千支船篙,凌空起落;萬點浪花,擊破春水。每年春天,溱潼會船節如約而至。百舸爭流的盛景,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躍然湖面。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水上廟會”不只在于萬人相會的盛景,更在于它拉長了游客的腳步,停留時間從4小時延長到1.5天。節慶不再只是短暫的歡騰,而是帶動吃住游購娛的全鏈條繁榮。 從“一枝獨秀”到“滿園春色”,這樣的故事并不少見。作為全國縣域經濟的高地,江蘇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持續推動縣域振興,產城融合、城鄉共進,消費活力如春潮般涌動。《2025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中,江蘇共有25地入圍百強縣,前10名中獨占6席,姜堰入圍2025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現如今,咖啡店、小酒吧、即時配送等零售新業態和消費新場景悄然下沉,新型產品、服務和品牌不斷涌現,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新亮點”,越來越多的人在日常消費場景里收獲具象化的美好體驗。 放眼全國,這股力量愈發清晰,縣域市場以獨特的消費韌性、蓬勃的升級需求和差異化的商業邏輯,悄然成為消費增量的關鍵領域。這場靜水流深的變革,不僅重塑著商業版圖,更折射出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深層邏輯與消費社會的結構性轉型。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灑滿溱湖濕地,風起漣漪,一泓碧水伴著光影流轉。這一切,不僅是風景,更是一種可感、可觸、可持續的美好生活。“春看會船、夏日戲水、秋品美味、冬尋年味。”四季皆景,處處生情。秋天的豐饒,就在眼下。你,何時來姜堰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