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 | 興化:垛田為硯河網為墨,譜寫生態水鄉新篇章
秋風送爽,菊花正黃,又到品蟹賞菊的好時節。今秋,作為“品蟹賞菊”活動主場的興化千垛景區,近千畝菊花沿河鋪展,變身“菊海天堂”,“萬灣碧水、菊花漫天”的壯美景觀令人流連忘返。近年來,興化堅持以生態為核心資源,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顯著提升了水鄉人民的幸福指數。
興化市以獨特智慧成功回應了生態型地區發展的三大命題:如何激活沉睡的生態資源?如何讓發展紅利惠及廣大群眾?如何實現保護與開發的雙贏?答案藏在千垛菜花的金色波浪中——全球獨有的垛田地貌成為世界級旅游IP,農業遺產變身“會呼吸的經濟”;答案寫在農民的燦爛笑臉上——通過“景區帶村”等創新機制,2.3萬農戶捧上“生態飯碗”,實現“家門口致富”;答案刻在發展的底層邏輯里——15%的旅游收入反哺生態,66公里風景廊道嚴守開發邊界,用“克制”換取永續發展。 活化生態資源,鑄就金色名片 當秋風開始描畫垛田的輪廓,水鄉興化的每一幕都暈染成令人心動的詩意畫卷。千垛秋日“品蟹賞菊”的盛筵已開啟,萬畝菊田鋪展成流動的五彩河床;秋日的李中水上森林景區,千畝池杉正悄然醞釀“變色”;沙溝古鎮的尋常人家,鍋中沸騰的魚圓飄出鮮香,剛出鍋的藕夾子香氣四溢,彌漫整條街巷。 “這里不僅有美景,更有讓人垂涎的美味!”興化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徐俊介紹,興化地處里下河腹地,1萬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水域面積占全市四分之一。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不僅孕育了優質大閘蟹,更造就了千垛花海、李中水上森林等特色景區,深厚的人文底蘊更賦予這座城市獨特內涵。
“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每年清明前后,萬畝油菜花在縱橫交錯的垛田上競相綻放,宛如一幅金黃色的水鄉畫卷。這片由泥土與河水交織而成的獨特地貌,堪稱“兩山”理念的鮮活范本,成為興化一張愈發閃亮的金色名片。 2024年,千垛菜花景區單日最高游客量突破5.6萬人次,景區連續15年成為長三角春季旅游的“頂流”。2009年至2024年,歷年菜花季累計旅游綜合收入近90億元。興化憑借“一朵菜花”實現生態經濟化,世代相傳的生態智慧日益凸顯。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指導委員會主席李文華認為,垛田蘊含深厚生態內涵,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其綜合價值約為687億元。 2014年,興化垛田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證,2022年入選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以此為契機,興化正逐步構建全域旅游“多彩畫”的新格局:春看菜花、夏賞荷塘、秋品蟹菊、冬觀蘆杉,實現“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創新聯農機制,共享生態紅利 羅中坤是地地道道的千垛鎮東羅村人。今年是他回村的第五個年頭。“家里開著超市,經營民宿,還給村里大食堂供應食材,一年能有約30萬元收入。”忙著整理民宿的羅中坤笑著說,品蟹賞菊季又來了,他們已經做好周到準備,將全力以優質服務迎接八方來客。 一花引眾芳。位于千垛鎮西北部的陳楊村,與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東羅村形成“15分鐘交通圈”。該村借鑒東羅經驗,挖掘“六大碗”家宴文化,以垛田農民畫打造精品路線,盤活閑置農房建設“木易空間”民宿集群。2023年,村旅游經營收入超200萬元,農產品銷售40萬元;2024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助農增收效益顯著。
同樣受益的千垛鎮東旺村現有民宿26家、農家樂27家,村民通過餐飲、住宿與農產品銷售端穩“金飯碗”。 興化還推出“千垛百味”農產品品牌,涵蓋興化大米、大閘蟹等九大國家地標產品,發展精品民宿,構建“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服務體系,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多元消費場景。 通過“政府平臺+社會資本+村集體”模式,興化盤活鄉村資源,組織農民發展農家樂、民宿,實現“家門口”就業;探索“農文旅融合+村莊經營”新型集體經濟模式,讓鄉村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 嚴守生態底線,永續綠色發展 家住安徽的劉春磊是一名資深攝影愛好者。“江蘇興化里下河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絕佳,吸引了黑臉琵鷺、東方白鸛、小天鵝等珍稀動物棲息,我每年都要來好幾趟。”劉春磊向記者展示以往拍攝的鳥類照片,“感覺非常值!不少‘打鳥’攝影發燒友紛紛慕名前來拍攝。” 近年來,興化實施退耕還湖、退漁還濕等工程,建設江蘇興化里下河國家濕地公園和徐馬濕地風景區,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
里下河國家濕地公園面積1300多公頃,涵蓋沼澤、庫塘、水產養殖等多種生態類型,其修復工程入選江蘇“十佳濕地生態修復案例”。冬季來臨,隨著水位下降和魚塘休漁,公園內逐漸露出大片泥灘和淺水區,豐富的魚類、底棲動物以及水生植被,為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昔日破碎的灘涂濕地,如今已成為鳥類翩躚的樂園。 “南有沙家浜,北有徐馬荒”。自2012年起,興化市在徐馬開展省水利風景區創建工作。通過保護性修復,徐馬濕地生態環境大幅改善,鳥類數量達3萬只左右,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花臉鴨1350只,占全球總數2.7%。“10年前難見野鴨,如今重現原生態風貌。”村民朱茂生感慨道。 生態保護紅線不動搖、原生水系不中斷、開發強度不逾界,興化始終恪守三重底線。在徐馬濕地,觀鳥驛站和生態步道等設施僅占極小空間,卻將“靜觀自然”的體驗做到極致;千垛美路串聯濕地、森林與村落,形成66公里的生態廊道。興化以最小干預換取最佳體驗,構建“生態保護—價值轉化—利益共享”的閉環系統。 最美風景就是最實民生,最嚴保護就是最活資源。興化,這座水潤之城,正以垛田為硯、河網為墨,書寫新時代“兩山”理念創新實踐,讓共富之花在水鄉大地精彩綻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