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 | 靖江以“樞紐+”撬動城市能級躍升
□ 本報記者 顧介鑄 通訊員 盧鈺 近日,中建鋼構江蘇有限公司承建的塞爾維亞新薩瓦河大橋首批鋼構件,從江陰—靖江工業園區大通國際碼頭正式啟運出海,這是靖江打造大國重器出海基地的生動寫照。依托68個萬噸級以上泊位組成的現代化碼頭集群,靖江充分發揮“物流樞紐+產業集群”優勢,大力培育深海深藍、航空航天、核電石化、高技術重型裝備等高端制造業。 “靖江坐擁長江黃金水道與長三角經濟圈雙重區位優勢,正在探尋從‘好區位’走向‘強樞紐’的蝶變之路。”靖江市委書記申強告訴記者,他們找準靖江在國家戰略中的發展定位,傾力打造“融入蘇南、融入上海”的跨江型樞紐、打造“港產城聯動、港航貿一體”的港口型樞紐,致力成為“東西開放、跨江融合”的重要支點,以“樞紐+”激活城市發展動能,推動靖江在區域經濟版圖上實現從“地理交匯”到“價值中樞”的華麗轉身。 做實交通樞紐,打造跨江融合橋頭堡 9月7日,位于靖江馬洲島的張靖皋長江大橋施工現場傳來捷報,南航道橋北主塔T26節段在300米高空實現毫米級對接,塔高正式突破300米,向著“世界最高懸索橋索塔”目標邁出關鍵一步。 鹽宜高鐵靖江段拆遷工作完成,高鐵跨江隧道首幅地下連續墻順利搭建;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建設進入最后沖刺;京滬高速廣靖段改擴建工程全力推進;232省道靖江段開啟“最后一公里”攻堅……最近兩個月,靖江境內重點交通工程建設捷報頻傳。與此同時,該市還積極推動靖如連接線規劃落地,并著手規劃高鐵活力片區,前瞻性研究“高鐵時代”城市發展藍圖和產業空間布局。 作為蘇中蘇北地區連接上海、蘇南的“橋頭堡”,靖江正加速推進“兩通兩建兩規劃”跨江交通工程,加快進入長三角黃金通勤半徑。今年以來,靖江放大交通樞紐優勢,一方面對標蘇南,突出江陰—靖江工業園區首創優勢、先發地位,發揮江陰靖江雙邊聯席會協作機制作用,共建面向未來的先進產業集群、面向世界的國際化灣區;另一方面接軌上海,深度參與長三角產業協作分工,主動承接上海先進技術、資金、人才等溢出效應,積極探索“上海研發+靖江制造”“上海總裝+靖江配套”新模式,以高能級要素集聚實現高水平突破。 以港促產興城,建設港口型樞紐之城 9月18日,在2025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上,多凱柴油機(靖江)有限公司現場簽下11臺船用主機生產訂單合同,總金額達3.2億元。目前,該企業手持訂單量超100臺,并保持10天1臺的速度將船用主機推向市場,從靖江港發運各地,讓全球越來越多的船舶用上“靖江心”。 靖江港于201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2013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現有對外開放碼頭15個,2015年成為長江北岸首個縣級億噸港,2023年躋身全國港口二十強。靖江充分利用產業基礎和港口岸線優勢,注重提升港口型樞紐能級,聚力打造大國重器出海基地、大宗商品貿易和保障基地。 走進靖江特殊鋼有限公司車間,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簾,新下線的高端無縫鋼管正待發往廣東。“我們的產品從出廠到裝船出海,整個流程比以往縮短近3天。”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靖江市還充分發揮福北水道國家主航道和一類開放口岸優勢,策應糧食安全、能源保障等國家戰略,吸引供應鏈和貿易商頭部企業在靖江布局。目前,靖江港已形成糧食、煤炭、鐵礦石、油氣四類大宗商品專業化運輸體系,2024年完成大宗商品吞吐量1.8億噸,占港口總吞吐量的65%。 為吸引更多供應鏈和貿易商頭部企業落戶,靖江市推出一系列配套服務。今年4月,靖江港區八圩作業區專用航道正式通航,園區15家碼頭企業的船舶通行效率提升30%。華菱錫鋼特鋼物流經理吳健說,“以前貨船要繞道江陰大橋下游,現在走專用航道單程節省14海里,一年可減少燃油成本近200萬元。” 豐富城市功能,開拓樞紐經濟新空間 近期,靖江港航貿中心內,一批貿易商、服務商陸續入駐,船舶(海洋)產業技術研究院辦公區域完成裝修。這個港航貿中心將為港航上下游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綜合服務,現已吸引23家企業和機構入駐。 今年4月11日,靖江市舉行港航貿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大會,來自全國的港航領域行業專家、企業代表齊聚靖江,共商推進靖江“港產城融合”“港航貿聯動”邁向更高能級。 作為港航貿中心首家入駐企業,英國勞氏船級社已將對外承接船舶入級檢驗等核心業務拓展到靖江,標志著靖江港航服務能級實現了質的躍升。“以往我們的船舶要接受勞氏的入級檢驗,需要從上海派人過來,現在檢驗周期縮短了一半。”江蘇新揚子造船質檢部經理周明說。 近年來,靖江有機整合“江、港、城”稟賦優勢,不斷豐富城市功能內涵,開拓樞紐經濟發展新空間。該市在戰略上突出“雙向融入”,在戰術上突出服務賦能,既積極接軌各大央企國企華東戰略布局,推動中鐵建、中糧區域總部、供應鏈總部加快落地,又廣泛整合樞紐龍頭上下游網絡,為“港航貿船”新項目招引牽線搭橋,讓寶貴岸線資源真正發揮黃金效益。 申強表示,靖江將持續建設“大船大港大樞紐”,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進一步提升樞紐經濟的承載力、聚合力,為擴大東西開放和深化跨江融合提供更強支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