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這個村為什么沒有秸稈“包袱”?
2025-09-28
來源:智慧泰興 瀏覽次數:
大中小
秋收時節,古溪鎮周莊村的田野里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與往年不同,曾經堆積如山的花生藤、玉米稈不見了蹤影,村民們拉著滿車秸稈,笑盈盈地駛向村里的鯤鵬羊場。羊場內,曾經的“秸稈包袱”,如今成了實實在在的財富。 從“燙手山芋”到“香餑餑”
周莊村每年秋收后的大量秸稈曾是老大難問題,不能燒、無處放,堆在路邊溝邊既影響環境又存在隱患。鎮村年年組織清理,但秸稈“年年清、年年生”,讓基層干部疲于應付。 轉機來自村民房小鵬的一次返鄉探親。當與村干部聊起秸稈難題時,“能不能用秸稈養羊”這句話點醒了在場所有人。房小鵬調研后發現,山東等養羊大省早已實現秸稈飼料化,而家鄉豐富的秸稈正是現成的“原料庫”。說干就干,他投資建起鯤鵬羊場,引進波爾山羊等優質品種。妻子顧小琴則引入科學養殖技術,將秸稈粉碎后與精料配比,制成顆粒飼料。
小秸稈串起綠色循環鏈
如今,鯤鵬羊場成了秸稈的“終點站”,更成為輻射多方的“效益中心”。村民周強高興地說:“以前愁沒處扔,現在送到羊場就能變現,每噸幾十元收入,秸稈成了‘香餑餑’!”對村里而言,變化更為顯著。村干部算了一筆賬:過去秸稈禁燒需投入大量人力巡查,現在只需協調運輸,工作量減少八成以上。村容整潔了,溝渠清澈了,連續實現“零火點”。 羊場還帶動了村民就近就業。村民馬麗敏在羊場負責飼料加工,每月收入4000多元,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就連羊糞也變廢為寶,經發酵處理后成為搶手的有機肥。羊場出產的羊肉因品質優良,贏得市場認可,許多客商已連續合作近10年。 從“燙手山芋”到“一舉多得”,周莊村用一座羊場、一個巧思,蹚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共贏的新路。這條由羊群“啃”出來的致富經,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