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一根蘆筍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秋高氣爽,走進泰州市姜堰區白米鎮孫舍村田頭蘆筍深加工基地,一股股清香撲鼻而來。經過選、切、烘、炒等多道工序,綠滴滴的蘆筍變成了”蘆筍茶葉”。喝上一口蘆筍茶,那就是一個字一一‘爽’。前來訂購的客戶擠破門檻,制茶工臉上洋溢的笑容甭提有多燦爛。
“不瞞你說,蘆筍通過深加工,制成蘆筍茶葉也是‘逼’出來的辦法,”孫舍村黨總支書記拜建軍還告訴記者,開發蘆筍茶葉,完善蘆筍產業鏈,讓蘆筍身價翻番。現在,蘆筍已成為整村人的共富產業,可以這樣說,一根蘆筍富了一村人。 從孫舍鎮到大倫鎮,路上顛得心里疼。很早以前,這句順口溜就成了孫舍村人的“口頭禪”。石子路、土路、斷頭路,比比皆是,村里唯一收入來源就是一個魚塘,全年經營性收入僅有7000元。 早在幾年前,孫舍村就戴上了“經濟薄弱村”、“空殼村”的帽子。2017年,拜建軍當了孫舍村的“班長”。“摘掉‘窮帽子’、鼓起‘錢袋子’、改變‘老樣子’,總不能在原地踏步,要有里子。”拜建軍直言不諱地說。
村民增收的路在哪里?村民共富的項目在哪里?……一連串的問號,讓孫舍村一班人坐不住了。遠上山東,近學大安,村里經過多方考察調研,決定從蘆筍種植起家。 8名村干部投入16萬元,成立了泰州市孫舍村富民蘆筍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置換、搭建大棚、培育種苗,一切都有條不紊地展開。 全體黨員干部一心撲在大棚里。松土、澆水、施肥,摸索蘆筍種植經驗。2021年春節,本應是闔家團圓的時刻,為了抓住春筍成熟的黃金季、蔬菜價格的高峰期,清晨五點,蘆筍大棚里就忙開了,孫舍村沒有一個村干部缺席。功夫不負有心人,大棚蘆筍飄香。日產1500斤,而且品相、質量上佳,供不應求,一出大棚就發往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大型商超、農貿市場。
235畝的大棚成了孫舍村厚實家底的“底盤”,同時也成了村民共富的“夢工廠”。一組村民于登海,家庭比較困難,他成了第一個沾光的人。“我常年在大棚打工,年收入3萬元,心里樂滋滋的。”于登海逢人就夸。如今和于登海一樣在大棚打工的村民多達100人。 蘆筍是時鮮貨,被稱為“蔬菜之王”,孫舍人開動腦筋,又打起蘆筍種植高附加值的主意,他們建立冷庫,采取反季節銷售,同時開發出蘆筍茶葉,孫舍村有了自己的茶葉經營許可證、商標……。 拜建軍告訴記者:“新冠疫情最吃緊的時候,蘆筍種植和出售都沒有停過,現在從種到收再到市場,已實現全產業鏈,那真是越種越順手,越干越有奔頭。”他還告訴記者,蘆筍種植每年給村集體帶來47萬元收入,只要肯干,什么問題都不是問題。
現在的孫舍村已改變了“窮酸”模樣,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成了地地道道的產業“藍領”。產業興、村民富,過去年輕人“圍城”的現象不見了,原先在外奔波的男男女女也返村加入蘆筍種植產業大軍。2組大學生徐加玲大學畢業后,哪兒也不去,主動回家,助力和美鄉村,如今有一群和她一樣的年輕人在基地內工作,在“田頭夢工廠”收獲希望。 過去的土路、石子路變成了通往幸福的寬闊大道,幾十條黑臭水體變成了幸福溝河,露天糞坑經過改造,也成了一道風景線。 拜建軍對記者說:“現在村里又種上了大蒜和羊肚菌,加上蘆筍種植,今年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沒有問題,從今年開始,全村2000多名村民跟一個‘窮’字可以說再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