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時期“滬泰路”①|越走越近也越來越親,靖江全力駛向接軌上海的新航道
8月21日,靖江市科技局組織開展“技術專家巡診”活動,邀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智能技術學部專家教授團隊實地走訪江蘇賽德力制藥機械、先鋒精密科技等5家重點制造企業,圍繞企業提出的痛點難點問題進行個性化“診斷”,并提出初步解決方案,為下一步校企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7月17日,靖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會見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兆國一行,就深化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產創融合進行深入交流。張兆國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將緊扣靖江產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技術、平臺及智力優勢,深化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等務實合作,為交大優秀學子與靖江優質企業“雙向奔赴”提供舞臺,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在靖江落地轉化,共譜校地合作、互利共贏新篇。
“靖江通江達海、濱江近海,是接軌上海、聯通蘇南的前沿樞紐。當前,靖江市正充分發揮與上海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比較優勢,深度對接上海,推動滬靖兩地‘越走越近’‘越來越親’。”靖江市委書記申強表示,今后,靖江與上海各界將持續推進常態化交流互動,推進全方位校地合作,推進高質量產創融合,主動參與上海產業鏈分工協作,承接上海創新成果轉化,助力靖江產業“攀高向新”,全力打造長江左岸產創融合示范帶、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 深度對接,實現滬靖交流互動常態長效 7月22日,在中共一大會議召開104周年到來之際,“從中共一大到東線第一帆”文創產品亮相活動在上海舉行,來自靖江的“老字號”雙魚與中共一大紀念館的聯名文創首發,以創新合作開啟滬靖文旅高水平協同發展新篇章。 今年以來,靖江市主動對接上海文旅資源,持續打造“從中共一大到東線第一帆”紅色文旅品牌。4月19日,2025泰州·靖江“江海交融 與滬同行”新質文旅推廣活動在中共一大紀念館舉行,雙方致力整合兩地紅色資源,共同打造紅色文旅品牌。4月19日—20日,“從中共一大到東線第一帆”紅色文旅品牌共建首發體驗團走進靖江,開啟為期兩天的文旅體驗之旅,靖江特色文旅IP驚艷滬上實力“圈粉”,也拉開了“四季靖江 適意時光”全年推廣項目的序幕。
據悉,靖江今后將結合上海游客體驗反饋,實施一系列文旅宣傳推廣活動,全面實施“滬客來靖”發團計劃,拓展定制賞花踏青、避暑休閑、自駕露營、親子采摘、古鎮田園等主題線路,設計開發“蟹黃湯包+大江風光+豬肉脯”“季市古鎮+徐周康養+有機農產品”等半日游、“節點游”產品,精準銜接滬上客群需求,努力讓“四季靖江 適意時光”成為上海文旅市場的“流量新星”。上海市旅游行業協會秘書長許婷表示,靖江文旅資源豐富,且特色鮮明,希望未來能與靖江加強互動,促進長三角地區文旅資源共享,共同推動區域旅游高質量發展。 今年3月12日起,靖江市推出赴上海健康醫療專線,這條“點到點”專線經過上海8家三甲醫院,專線發車時間為周一至周六5:10。專線大巴車到達花橋后,還安排“接駁小車”進行分流,讓靖江市民赴上海就醫更加便捷舒適。 6月30日,“靖江弘宇公交實時到離站數據資源集”在上海數據交易所掛牌交易登記。下一步,靖江將推動更多國企數據、產業數據資源化、產品化,并深化與上海等先進地區合作,探索數據跨境流動、場景聯合開發等新模式。 雙向奔赴,深化校地企全方位合作 今年2月底3月初,靖江市主要領導帶隊走訪考察復旦大學以及頭部創新企業,推進洽談合作。在復旦大學,靖江考察團先后與復旦大學營養研究院、上海智能產業創新研究院、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等單位負責人、專家學者座談交流,表示將更深層次接軌復旦大學,在離岸孵化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產業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加強合作,以重點項目為牽引,努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4月18日—20日,靖江市又組團赴上海交通大學,開展小分隊、高頻率、深層次的科創對接活動,與上海交大專家教授碰撞交流、共謀發展,揭開靖江與上海交大政產學研合作新篇章。
靖江與上海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奔涌在產業轉移、科創對接的創新浪潮中。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靖江)離岸孵化創新中心啟動,成為靖江全面對接上海的又一破局之舉。以離岸孵化創新中心為依托,靖江積極融入交大科創體系,加速對接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科創資源。 早在2010年,靖江互感器廠就攜手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劉永坦教授打造院士工作站,獲得省級院士工作站立項,進而實現了無線電子互感器關鍵技術突破。2012年—2017年,江蘇駿龍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進上海交大教授團隊,協同推進的“面向服務機器人的目標圖像語義抽取與識別”“飛機用多通道高精度光頻域反射檢測”等研發項目均獲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在光纖通信、智能電網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今年1月31日,農歷正月初三,靖江舉辦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高層次人才新春團拜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大智能學院首席顧問鄂維南等專家教授濟濟一堂,為靖江產創融合發展建言獻策。2月6日,正月初九,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原校長林忠欽帶領上海交大長興海洋實驗室團隊,與靖江市雙達泵業簽訂“深海深藍產業”戰略合作協議。4月10日,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書記院長專程赴靖江考察全球最大的離心機生產企業賽德力公司,達成以研發驅動、場景應用推進生物醫藥項目轉化落地的合作意向。
靖江市近年來加速融入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高校科創體系,積極布局離岸孵化中心、科創“飛地”,鏈接導入更多高成長性科創項目。“正是通過政府牽線搭橋,我們企業才能在攻克深海裝備‘卡脖子’關鍵技術上,獲得強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雙達泵業董事長吳永貴表示,當前,企業正加速推進深海油氣混輸泵和分離器項目產業化落地,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科技產品。 協同創新,共推高質量產創融合 靖江,地處長江“黃金水道”與“長三角”經濟圈的核心交匯點,是“一帶一路”江海換裝的節點之一、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組成部分,是泰州全面接軌融入上海的前沿樞紐。作為全國高等教育排頭兵,上海交大在海洋裝備、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新材料應用等領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優勢。作為高技術裝備制造之城、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加盟城市,如今,靖江緊扣“456”產業鏈群體系建設,加快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創體系,在第三代半導體、人工智能、搬運機器人、合成生物、船舶海工、輕量化鎂合金材料等領域前瞻布局。 “只有滿足企業實際需求,創新才更具價值。我們從事的研究,產業鏈配套在靖江幾乎都能找到,這為推動創新技術高效轉化提供了豐富的驗證場景。”在上海交大鎂材料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副校長曾小勤向靖江考察團介紹輕金屬材料研發的前沿成果,交流正與靖江合作推進的高強阻燃鎂合金材料研發項目,項目落地后將幫助靖江企業搶占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制造技術高地,提升產業鏈競爭力。
產業發展對創新策源地的渴望迫切,高校對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能的需求同樣強烈。聚焦強化高質量科創項目招引、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高層次科創人才引育,靖江與上海交大正在聯合推進實施深海油氣生產裝備、智能機器人研發生產、鎂合金材料研發、新能源汽車輕合金材料等20多個產學研合作項目,將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注入強勁動力。“我們將進一步發揮人才、創新資源優勢,助力靖江加速融入海洋強國戰略、加快打造深海深藍產業帶。”林忠欽院士表示,期待與靖江開展更深層次合作,加快推進深海油氣裝備、深海錨樁、船舶智能制造等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從“走出去”到“請進來”,再到“引進來”“留下來”,融入創新鏈,做強產業鏈,靖江企業與上海高校的產創融合之路步步扎實,展現出加快推動優勢產業未來化、未來產業靖江化的信心決心。未來,靖江與上海交大還將以“未來產業聯合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構建“研發—中試—孵化—產業化”全周期創新生態,在長三角一體化與“456”產業鏈群體系建設的雙重驅動下,從“項目合作”邁向“生態共建”,因地制宜建設合成生物、泛半導體、深海深藍、智能制造等專業特色產業園。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今,靖江勇挑創新大梁,多措并舉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路徑,不斷縮短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距離,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構建科創“強磁場”,積極融入長三角產業鏈和價值鏈分工協作。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顧介鑄 通訊員 靖宣融 記者手記: 共享“星辰大海”,同繪“時代畫卷” 從長江之濱到黃浦江畔,靖江與上海一江相連、人文相親、產業相合,共享著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星辰大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節點城市,靖江近年來加快推進跨江融合、接軌上海,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一直是靖江跨越發展堅定不移的戰略取向。 推動滬靖深度合作,靖江在長三角地區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靖江自古鐘靈毓秀、人才輩出,“靖善靖美”的城市品格、“勇立潮頭”的不懈追求,都展示著這座城市的人文底色和奮進動能。靖江與上海的時空距離近,正在布局建設“六龍過江”,未來靖江到上海的通行時間將進一步縮短,與長三角核心城市的“半日工作圈”“一日工作圈”也將加速形成,讓資源流動更加順暢。靖江的資源稟賦好,位于長三角都市圈幾何中心,擁有百余里長江岸線,全線均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靖江港是長江北岸首個縣級億噸大港,長江岸線和港口碼頭是靖江最寶貴的資源,這一切將為打造跨江樞紐、產創樞紐奠定堅實基礎。靖江的創新要素多,具備承接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條件和能力,擁有研發創新平臺優勢、產業工人優勢等,致力打造富有區域競爭力的產業創新生態。 新質生產力根植于產業基礎,成長于“活水”灌溉。靖江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基礎,加強與上海等地對接合作,進一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等深度融合,靖江大有可為。靖江擁有14大工業門類、6500多家制造業企業,以66萬的人口規模創造了超千億的經濟體量,站穩全省高質量發展第一方陣。依托國家級開發區、國家一類開放口岸、保稅物流中心(B型)三大“金字招牌”,靖江深度參與江蘇省自貿試驗區聯創發展區建設分工,未來將真正融入上海1小時經濟圈。如今,滬靖兩地密切開展多層次、高頻次的互動交流,將在相互賦能、互利共贏中打造長三角產業協作的標桿示范。 滬靖協同創新,是兩地人民共同繪就的“時代畫卷”。兩地在創新引領上同向發力,在產業深耕上同題共答,在服務提升上同頻共振,共同打造創新驅動、產業聯動、文旅互動、人潮涌動的新局面。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為帆,靖江正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全力駛向接軌上海的新航道,深度融入長三角發展新格局,在區域協同發展的浪潮中奮勇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