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人守護到三代接力,這位退伍軍人讓烈士紀念碑鮮亮如初
近日,中國文明網公布2025年第三次“中國好人榜”候選人事跡,靖江市孤山鎮廣陵村村民盧漢郎入圍“誠實守信”類別候選人。 每天清晨五點半,75歲的盧漢郎老人就拿著掃帚和抹布出門了。37年來,這條500米長的鄉間小路上,留下他深深淺淺的足跡。“我又來看你了!”盧漢郎一邊仔細擦拭碑身,一邊喃喃自語。初升的陽光照在碑文上,“王倬烈士殉難處”幾個大字熠熠生輝。
王倬曾任孤山區區長兼游擊隊隊長,1947年4月在六圩埭被敵人殘忍殺害。1988年,王倬烈士紀念碑在孤山鎮廣陵村六圩埭落成,時年38歲的退伍軍人盧漢郎第一個找到村書記請命:“我是黨員,又當過兵,這個任務交給我最合適。”從此,每天清晨、午后和傍晚,村民們總能看到盧漢郎在紀念碑前忙碌的身影。一把竹掃帚,不知道換了多少次;一塊抹布,洗得發白。“老盧啊,天天這么來來回回,圖個啥?”面對鄉親們的不解,盧漢郎說,他是聽著王倬烈士的事跡長大的,在烈士精神引領下,他20歲應征入伍,退伍后就要用這種方式繼續站崗。 每到清明節,王倬烈士的后人前來祭掃,看到一塵不染的紀念碑,緊緊握著盧漢郎的手表示感謝。可盧漢郎說:“該說感謝的是我們,沒有烈士們的犧牲,哪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 2004年,盧漢郎的妻子突發中風癱瘓在床,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這個家庭陷入困境:一邊是要悉心照料的妻子,一邊是堅守多年的承諾,盧漢郎一個都沒有放下。每天,他幫妻子洗漱、按摩、做飯后,就小跑著趕往紀念碑。回憶往昔,盧漢郎說他從沒想過放棄,一想到妻子還在家里等著,他的活兒就干得很快。
在妻子病情最重的那段日子,他依然保持紀念碑一塵不染。鄰居見他太辛苦,勸他歇歇。他說:“我去那里掃地擦碑,心里反而踏實了。看著紀念碑干干凈凈的,就像把自己的心也擦亮了一樣!” 盧漢郎的守護,化作無聲的家風。兒子盧洪坤從小跟在他身后,看著烈士的名字在陽光下永遠鮮亮如初。“管護紀念碑就像是父親的事業,以后也是我的責任,我會接過這個接力棒,傳承這份光榮使命。”盧洪坤的話鏗鏘有力。 讓盧漢郎欣慰的是,守護行動已經感染了第三代人。小孫女放假回村,總會跟著爺爺到紀念碑前清掃,從小耳濡目染的她也成了爺爺的小幫手。在學校里,她驕傲地告訴同學們:“王倬爺爺是英雄,我爺爺就是守護英雄的人,都是我的榜樣!”她還當起小小講解員,用稚嫩的聲音向同學們講述烈士的事跡。 為了更好地傳承烈士精神,盧漢郎還不辭辛勞,遍訪抗戰老兵與烈士戰友,深入挖掘整理英雄事跡,先后為4萬余人講述王倬烈士的英勇故事。從青絲到白發,從一人守護到三代接力,這份跨越37載的無聲堅守,譜寫出一曲守護紅色信仰、踐行誠信諾言的動人贊歌。 夕陽西下,盧漢郎帶著孫女又一次擦拭紀念碑。金色余暉灑在他們身上,仿佛在為這場跨越37年的真情守護作證。遠處炊煙裊裊,近處的紀念碑莊嚴肅穆。一座碑,一家人,三代情,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續寫著感人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