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為先,科學為擎,潤心為根——泰州奏響教育強市新樂章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北宋教育家胡瑗在泰州講學時所提出的教育思想,穿越千年,如今已成為這座教育之鄉的自覺行動。 近年來,泰州始終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以最好的資源、最強的改革、最大的關愛支持教育,用系統性思維破解教育難題,以戰略性布局培育未來人才,全面奏響教育強市的嶄新樂章。 創新矩陣,激活發展動能 2023年伊始,泰州市委、市政府將“新春第一會”主題鎖定“教育改革”,啟動建設六大教育改革實驗區,以“基層首創、全域共享”的模式,構建起教育改革的“創新矩陣”:靖江市聚焦產教融合,構建“校在園中”的職教新模式;泰興市實施新時代“強師計劃”,破解鄉村教育難題;興化市探索智慧教育賦能城鄉課堂;海陵區深化“雙減”背景下的育人方式轉型;姜堰區開展創新人才貫通培養;市直與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則推動跨區域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城市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其根基在于教育。改革,正是激發教育活力、推動教育發展的關鍵之舉。”泰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萬永良說,建設六大教育改革實驗區,目的是通過基層首創,以點帶面,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制度成果,努力讓每片“改革試驗田”的活水,匯聚成泰州教育改革的“一江春水”。 在省姜堰中學的生物競賽課堂上,學生們正解剖山茶花,觀察單瓣與重瓣的結構差異;不遠處的姜堰區實驗小學,孩子們研究向日葵向光性所寫的科學小論文已獲省級獎項。這些生動場景,源于泰州市教科院牽頭設計、姜堰區試點的“金字塔式”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小學階段以“好奇種子”課程激發興趣,初中階段通過跨學科項目培養探究能力,高中階段依托強基計劃對接高校。姜堰區通過整合資源,構建12年貫通培養鏈,已有140名學生通過理科實驗教學和競賽集訓,展現出顯著的科學潛質。 這種改革成效正在泰州全市形成“漣漪效應”。由省泰州中學等5所高中牽頭,聯合全市30所中小學,組建起貫通培養共同體,推進科學創新、數學應用等社團活動。泰州還成功牽線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與本地10多所中小學戰略合作,共同培育后備人才。南京大學在省姜堰中學設立的“拔尖苗圃班”中,院士每年授課超16節;醫藥高新區(高港區)跨校共享人工智能實驗室,配備工業級機械臂、3D生物打印機,讓中學生觸摸前沿科技。 作為職業教育人才貫通培養的區域試點,靖江市探索“多元一體雙融雙促”的產教融合范式,聯合英國韋斯頓學院共建航空人才培訓基地,年均培訓各類技能人才1萬人次以上。這種“把學校建在園區里”的模式,讓教育鏈與產業鏈實現了深度耦合。 科學教育,點亮未來之路 今年3月28日,江蘇省泰州中學1957屆校友李德仁院士回到母校,啟動首屆“李德仁科技節”。這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歸來,恰是泰州科學教育戰略轉型的生動注腳。
“科學教育已成為推動當代教育發展的核心引擎,是‘科教強國’戰略的主要支撐,泰州正經歷創新能力培養的戰略轉型。”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翁光明介紹,2022年11月,《泰州市青少年科學教育“點亮工程”實施意見》正式出臺,將科學教育定位為“培育創新人才的基礎工程”,構建起覆蓋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全鏈條培養體系。 在省泰中附中,“蟲趣社”社長蔣梓銳同學已研究昆蟲5年,不僅舉辦了個人活體昆蟲展,其科普視頻號更收獲數萬“粉絲”。作為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該校已形成多層級、系統化課程體系,通過素養普及型課程奠定學生的科學素養基石,分類引導型課程定向選拔科學精英人才,項目孵化型課程激發學生科學創新活力。 作為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省靖江中學創新構建“基礎+拓展”雙軌AI課程,在“五個中心”基礎上,計劃新建大模型與學科融合應用中心、智慧生活館等,為跨學科學習和前沿技術體驗創造更優環境。 針對當下人工智能熱點,泰州市電教館館長潘凌云介紹,泰州已構建小初高一體的AI課程方案,小學階段學習文生圖、基礎編程,初中階段掌握數據處理,高中階段接觸機器學習,形成錯落有序的課程體系。 數字見證“點亮工程”成效:全市已開設119個主題、1282個學時的校外科學課程,累計開展各類科教活動2200多場,300多所中小學近40萬師生走進科技場館。更為亮眼的是,工程實施以來,泰州共有27名同學獲得國家級獎項,255名同學獲省級科技競賽一等獎,413名同學獲得省級二等獎,33名同學入選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對象。 泰州正以戰略轉型的改革魄力,推動科學教育向更高質量發展。 潤心育人,踐行幸福教育 今年6月,作為泰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傳教育特色品牌,“泰老師·伴你心快樂”200期特別節目在泰州市城東小學舉行。該欄目自2021年6月上線,已構建“專家智慧+專業運作+志愿奉獻”的全天候響應機制。活動現場,泰州市創新建立“1+6+N”泰開心聯盟,由市委宣傳部統籌,六部門協同,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延伸至每個角落。
在泰州,心理健康教育是每所學校的必修課,更是每位教師的必備技能。全市3.2萬名專任教師接受專題培訓,349所中小學開設心理課程。各校全面推行“1+10”全員導師制,4.2萬名教師結對42萬名學生,落實“每天傾聽一刻鐘”要求。此外,“家長學分銀行”已在半數市(區)建成,家長需完成12學時課程;社區設立“家庭教育指導站”,年化解親子矛盾1600余起。 不少學校還開設各類心理健康特色課程和活動。省泰中附中以心理劇表演幫助學生認識心理規律;姜堰區實驗小學將“教師媽媽”品牌升級為全員育人行動,每位導師既關心學生學業,更關注心理成長;泰州市海陵學校創設“三進”工作法,通過校長進社區、教師進家庭、家長進學校,集中家訪呵護學生身心;泰州醫藥城實驗小學成立“家長大學”,構建三級家校共同發展委員會,優化家校共育、增強教育合力。 這種將心理健康融入教育毛細血管的實踐,正讓“幸福教育”從理念變為現實。 從六大改革實驗區的創新突破,到“點亮工程”的科學育人,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構建,泰州正以育人創新托舉城市未來,努力為每個孩子找到合適的成長路徑,讓教育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動能,奮力奏響教育強市新樂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