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 正在被四萬年輕人“重新定義”
城為人而建,市因人而興。在江蘇泰州,“水”是城市的血脈,更是發展的底色。而如今,另一股“活水”正悄然涌動——人才。 泰州正錨定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目標,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人才支撐。2024年,泰州集聚了4.2萬名青年人才、2913名高層次人才,連續三年入選“中國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并榮獲“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稱號。 產業筑基 企業車間變身人才“入口” 走進海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股現代化的工業氣息撲面而來。高大的智能化設備整齊排列,流水線上的錦綸絲線傾瀉而下,機械臂有條不紊地進行卷繞、包裝作業。車間的電子大屏上滾動著生產數據、質量指標和設備狀態,工人們在各自崗位上專注操作。
海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央廣網見習記者 李婕 攝) “我們與鹽城工學院、鄭州大學、上海東華大學等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海陽科技人力資源處處長趙良俊介紹道,“每年都會定期去這些學校招聘一批本科生、碩士生來我們這里進行為期一年的系統培養。” 趙良俊指著正在巡檢設備的年輕工程師,“像這些畢業生,經過我們一年理論、實操、輪崗的培養,基本上都能勝任工作崗位。公司還特別注重從行業內引進高端人才,比如經驗豐富的車間主任、資深工程師等,為新項目做好準備。”此外,海陽科技還為人才成長提供了完善的激勵體系。大力支持職稱晉升,員工考取中級、高級職稱,公司會給予獎勵。“技術工人取得中級工、高級工、技師證書的,每月還能享受額外的技能津貼。”趙良俊說。 正是扎實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人才體系,讓海陽科技成為了泰州制造業引才留才的重要陣地。目前,海陽科技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多家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行業領軍企業,錦綸6切片總產能達35萬噸,位列全國第四。 在海陽科技等龍頭企業帶動下,泰州正在形成人才集聚的磁場效應。企業不再是人才流失的“出口”,而成為人才匯聚的“入口”。 產教融合 高校課堂直通企業產線 2024年10月,南京工業大學泰興產業學院正式成立,這不是一所傳統意義上的高校,而是一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平臺,聚焦開發區特色產業發展與前沿技術需求,整合高校創新資源,直面企業真實難題。學院通過“揭榜領題”技術攻關、“產業巡診”專項服務、產業教授培育等創新機制,為企業注入新動能。截至目前,已完成8批次400余名學生的實習實訓,培育產業教授6名,簽約8個“揭榜領題”項目、4家農藥企業開展“產業巡診”合作。
南京工業大學泰興產業學院實訓課堂(央廣網見習記者 李婕 攝) “我們不僅帶學生走進企業,更把企業的難題帶回了課堂。”學院負責人介紹,學院每年投入150萬元開發實訓課程,組織南工大學生來泰實習,通過安全規范課、校企共培專業課、園區參觀、紅色工匠思政教育等多維度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未來五年,計劃吸引500名南工大畢業生留泰就業,推動50項科技成果在泰州轉化,培養50名產業教授,服務100家企業。 這種深度產教融合模式,讓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解決了高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匹配這一痛點。 暖心服務 人才歸屬的“第一站” 位于梅蘭東路179號6樓的泰州市青年和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自2024年底正式投入運營以來,已成為泰州人才服務的“城市客廳”。1280平方米的空間內,人才會客廳、梧桐學院、路演廳等功能區錯落有致,為青年人才提供政策咨詢、就業創業指導、生活服務、技能培訓等全方位服務。 “我們致力于打造一站式服務、一站式集成、一幫到底的模式,為青年和人才營造一個溫暖港灣。”泰州海納匯智人才科創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軍麗介紹,中心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幫助青年和人才申報人才計劃。“人才項目落地后,在泰州可以獲得50萬元到300萬元不等的政策補貼,幫助他們在創業路上收獲第一桶金。”李軍麗說。
泰州市青年和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人才會客廳”(央廣網見習記者 李婕 攝) 據悉,泰州市青年和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自去年成立以來,累計“線上+線下”服務青年和人才3萬多人次,2024年被認定為“第四批長三角人才驛站”,成為泰州一張招才引智的閃亮名片。 泰州的人才工作不只關注“引”和“用”,更注重“留”和“育”,通過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增強人才的歸屬感和獲得感。剛過去不久的七夕節,中心還舉辦了主題活動,單身青年人才齊聚一堂,在浪漫輕松的氛圍中搭建起交流的橋梁。“我們每個月都會舉辦相應的青年和人才主題活動,通過‘青年和人才來泰首站’公眾號發布,讓青年人才自愿參加,營造人才的歸屬感。”李軍麗表示。中心還精心打造“小泰陽”人才IP形象,用可愛的二次元方式吸引更多青年人才來到中心。平時,中心團隊帶著人才咖啡、人才政策和城市營商環境推介走進高校,讓更多青年人才感受泰州魅力。 一杯咖啡、一場活動、一次聯誼,這些小小的舉措,共同構成了泰州人才工作的溫度與厚度。 沒有一線城市的光環與資源,泰州選擇以精度、深度、溫度取勝,將人才工作做細、做實、做活。這座“三十而立”的年輕城市,正以人為尺度,讓“年輕泰”更具“活力范”。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