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 | 從“養大蟹”到“養好蟹”,從“養得好”到“賣得好”——科技小院助興化大閘蟹“火”起來
眼下,“中國河蟹養殖第一縣”63萬畝河蟹即將陸續上市。在興化市興東鎮周韓村400畝河蟹“育繁推”一體化示范基地,科研人員培育的“興化1號”新品種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養殖大戶前來參觀。這一代表興化最高水準的河蟹品種,不僅體格壯碩、膏黃飽滿,上市時間也可提前20天以上。 這得益于泰州市科協與南京農業大學無錫漁業學院、興化大閘蟹科技小院水產科技工作者們的智力支持。“科技創新是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將努力為大閘蟹產業提質增效提供持續科技支撐。”泰州市科協主席朱嘉浩說。 在興化的水產養殖塘口,近幾年流行起河蟹與小龍蝦“搭伙過日子”的新鮮事。“以前總擔心塘里收成不好,現在兩種水產一起養,塘里熱鬧又增收。”養殖戶楊友志就是受益者之一。聽說今年河蟹和龍蝦產量、經濟效益均創新高,興化大閘蟹科技小院首席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特色水生動物繁養”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徐鋼春研究員倍感振奮。 長期以來,河蟹傳統單養模式存在諸多突出短板:養殖收益完全依賴河蟹“單打獨斗”,品種單一導致抗風險能力差;養殖過程中飼料投喂量大卻利用率低,大量剩余飼料不僅污染水體,更增加了養殖成本;尤為關鍵的是,河蟹上市時間高度集中,易因市場供過于求引發價格大幅下跌,直接造成養殖戶收益受損。針對這些制約產業發展的痛點問題,在泰州市科協的牽線搭橋下,興化大閘蟹科技小院應運而生。 興化大閘蟹科技小院的科技工作者們扎根塘口,依據蝦蟹習性成功創新了蝦蟹耦合綠色高效養殖模式,建立了“四精一控”蝦蟹養殖“一蟹一蝦”模式和“早春蝦+河蟹+夏季蝦”模式,開發了一系列核心新技術,養殖戶畝均增收1997.5元,與單一養殖河蟹模式相比畝增效55.6%。 從科技小院成立至今,徐鋼春帶領團隊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河蟹養殖環節安全過程防控技術及應用示范”,經過艱難的技術攻關,終于構建起一套完善的防控與去除技術體系,聯合興化市農業農村局開展生態清塘曬塘的宣傳工作,開創了蟹蝦等多元化的河蟹質量安全型綠色養殖模式。 在解決了“養得好”的問題后,如何讓興化大閘蟹“賣得好”,成為科技小院關注的又一重點。科技小院敏銳地捕捉到電商興起的趨勢,與泰州市科協積極對接,邀請專業銷售人士對養殖戶進行培訓,幫助養殖戶掌握網絡銷售技巧。“以前我們都是在塘口把螃蟹賣給批發商,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現在通過電商平臺或者在線直播,我們可以直接把螃蟹賣給消費者,不僅價格更有優勢,還能宣傳興化大閘蟹。”安豐鎮養殖戶禹志祥高興地說。 據悉,到2026年,興化有望建成1000畝海邊蟹籽繁育基地和2萬畝苗塘,輻射成蟹養殖面積30萬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