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遷泰,這家央企……
央企總部外遷落戶地方,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激發出怎樣的活力? 作為海陵區一張響當當的企業名片,林海股份、林海集團(下稱“林海”)用三年來的“拔節生長”,給出了一個響亮的回答。 林海的母公司中國福馬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福馬”),是大型中央企業集團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2022年6月,在央企總部外遷的浪潮下,中國福馬總部搬遷泰州、落戶海陵,成為全省首家落戶的外遷央企二級總部。 三年來,中國福馬充分發揮央企總部效應,積極融入泰州、海陵經濟發展大局。林海“近水樓臺先得月”,實現農林機械和特種車輛裝備制造產業“雙翼齊飛”,三年創造產值65.9億元,攜手演繹“央地合作”的生動實踐。
走進泰州,緣定海陵 總部外遷,何以搬遷泰州、落子海陵? 用中國福馬戰略發展部部長喬健的話說,這得益于林海與福馬兩個老牌名企之間的“血脈相融、心意相通”。
中國福馬成立于1979年,前身為林業部機械公司。2007年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重組,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中國福馬是專用設備研發、制造、銷售的中央企業,是中國林業機械協會的會長單位,目前擁有林海在內的二、三級企業23家。
在海陵,乃至泰州的工業經濟版圖上,林海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1956年,公私合營的泰州鐵工廠成立,1958年更名為泰州通用機械廠。1960年,國家林業部選定該廠生產林業機械,改名為林業部泰州林業機械廠,為林業部直屬廠。這便是林海的前身。 1994年,經中國林業機械總公司同意、江蘇省體改委批準,江蘇林海動力機械集團正式組建。多年來,作為國機集團裝備制造的骨干企業,林海主導產品質量水平國內領先,產品暢銷全國遠銷海外。這也為中國福馬總部落戶海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水樓臺,乘勢而上 對于海陵而言,牽手中國福馬不僅是一段天賜良緣,也是海陵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天賜良機。 “然而,入遷伊始,不少人或多或少感受到的是壓力!總部就在樓上樓下,看得緊、管得嚴,有人心里在打鼓:以后‘沒有自由’了……現在看,或許正是這份‘不自由’,不斷推動公司管理向科學化、規范化方向發展,也給林海的‘拔節生長’打牢了根基。”林海股份副總經理談平表示。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福馬靠前指揮,加大集團內部資源的協調,林海的業務布局更加清晰,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大家感受更多的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落戶海陵以來,中國福馬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統籌多個子公司主要業務由林海開展,通過將旗下多家子公司的核心業務統一整合至林海作為運營平臺,實行集中采購和集中銷售,實現了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僅此一項,累計增加開票銷售收入1.65億元。 “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的,是集團持續加大研發力度,以科技創新驅動經營發展提質增效。集團著力打造國家級研發中心,形成農業機械、動力裝備及車輛產品原創技術策源地。發揮新總部靠前指揮的優勢,重點聚焦農林機械裝備,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林海股份副總工程師李崧介紹。
做強做優,未來可期 近年來,林海還在推進“智改數轉網聯”上持續發力,先后實施了林海集團“20萬臺特種車車架產能提升”、林海股份“高速插秧機產能提升”等投資項目,推進生產制造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從“制造”向“智造”跨越。 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持續的研發投入、人才引進,帶來的是林海在農林機械和特種車輛裝備制造產業的做強做優。 數說 2024年的一組數據顯示:當年,林海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7億元,實現利潤總額超7300萬元,同比增長35%以上。 2025年以來,林海保持良好發展態勢。1至4月,農業機械產品實現銷售1.08億元,同比增長32%;森林消防機械銷售收入1.1億元,同比增長368%。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中國福馬總部效應對于林海的強力引領與支撐,是林海在中國福馬中的發展地位和發展質量的鞏固和加強。 當前,泰州、海陵正進一步鞏固發展先進制造業優勢,著力構建以“大海新晨”為標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我們相信,伴隨林海農林機械和特種車輛業務的發展壯大,必將不斷吸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進一步走進泰州,扎根海陵,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談平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