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法治報》頭版頭條聚焦姜堰區這項工作
7月28日 《江蘇法治報》頭版刊登 《“巡診家家到”檢視基層治理短板和空白 姜堰系統重組探索治理效能“最優解”》
全文如下 在泰州市姜堰區羅塘街道北街社區,有一條長420米、寬23米的金園路,已通行多年,卻是條沒有移交管理的道路。這是5月30日姜堰區委區政府在羅塘街道開展基層治理“巡診家家到”時,發現的該街道的73個問題之一。經現場會商交辦,這條道路已重啟移交手續,由相關部門制定專項方案,由城市管理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公安交警大隊分別進行道路保潔、市政維護、綠化養護、交通安全等后續管理。 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姜堰區聚焦基層治理難點,從今年3月份開始,每月對1-2個鎮街開展“巡診家家到”行動,整合各方力量,幫助鎮街找準治理“薄弱處”“空白點”,推動基層“五治”融合。通過前期體檢、現場看診、集中會診,形成個性問題、共性問題、區級賦能和部門賦能的“四張清單”,推動治理體系的系統重組,進一步盤活資源、提優服務、強化管理,科學找準探索基層治理效能的“最優解”,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社會滿意度。正如姜堰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孫靚靚所說:“巡診行動是健全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積極探索,通過全方位、全領域、全流程‘巡診把脈’,切實提升全區基層治理的質效。” 填補基層治理空白點薄弱點 被當地人戲稱為“本事路”——開車全靠本事過的金園路,是姜堰區最火的一條夜市街。夜晚,人流加上道路兩邊并排?康4排車輛,還有擺上道路的小攤販桌椅,將晚上放學的孩子、家長和居民堵在路上,周邊群眾反映強烈。 在這次基層治理“巡診家家到”羅塘街道現場的“前期體檢”中,調查人員了解到這條道路是2018年12月由開發商代建。因道路配套交通設施不完善,當時未能向相關管理職能部門移交,導致這條路一直沒有納入管理,從而陷入“管不了-不愿管-無人管”的惡性循環。北街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周偉對記者坦言,這期間整改過十幾次,但保潔、綠地、停車都找不到責任主體,只能靠小區物業順帶管理一下,居民意見很大。 “新建道路未能通過驗收、移交,導致管護缺失,屬地、部門有沒有會商解決措施?”5月30日,姜堰區委主要領導帶領相關街道、部門現場研究解決金園路存在的問題,要求采取“門前三包”責任制、嚴禁出室經營、規范車輛停放等措施,推動問題整改落地見效。 像這樣“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社會治理難題,在街鎮自查和“體檢團”梳理、效能辦暗訪中,還真發現了不少,這些管理“真空地帶”,成為基層治理的“攔路虎”。 為充分調動各鎮街和部門參與“巡診家家到”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該區構建了由鎮街自查、38個部門組成的“體檢團”共同梳理問題的雙向發現機制。在形成“體檢報告”后,精選群眾最關切、反映最強烈的重難點問題,進行現場“把脈問診”,會商解決措施,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同時也極大減輕了基層的工作負擔。截至目前,巡診的4個鎮街已排查共性問題39條、個性問題436條。其中258條問題已整改完成;確定部門賦能內容129條,其中60條已落地見效;10名區領導認領重點難點問題39條,其中9條已推動完成。 “四張清單”街道和部門雙向奔赴 6月26日晚6時左右,“牛魔王炒飯”“明記粥鋪”等26個流動攤位在姜堰二中對面的長溝西二村路口“八”字排開,下課的學生前來挑選自己喜歡的晚餐后,匆匆填一下肚子,就回學校上晚自習了,而經營者待學生離開后,打掃完衛生后也紛紛離開。這是記者看到經“巡診家家到”督辦后,姜堰二中周邊流動攤點整治的效果,不僅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交通擁堵的問題,還保證了城市街面的整潔。 “以前,我們都在校門口的主干道上擺攤經營,為了位置的前后常常發生爭執,而正值下班的時間,路面常常被學生和攤位占了大部分,導致交通擁堵。”“牛魔王炒飯”攤主沈寶龍一邊炒著飯,一邊對記者說,“現在,城管給我們設置了固定經營地點,攤主再也不用爭搶位置了,學生過來待在安全區域吃東西,我們也放心。” 作為教育大區,姜堰學校周邊流動攤販一直是社會治理的難點。孩子們希望有更多品種的晚餐、夜宵可選擇,導致學校周圍出現不少流動攤販。“‘城管來了就走、城管走了就擺’,不少流動攤販不僅食品衛生沒有保障,攤位的安全狀態也沒有數。”正在執勤的姜堰區城市管理執法大隊二中隊中隊長朱松對記者說,“在落實‘巡診家家到’整改措施時,我們從學生需求、攤販實際需要的角度,與天目山街道會商,為這些流動攤點人員統一辦理了健康證、食品安全備案許可證,督促他們安全、有序經營。” 天目山街道作為“巡診家家到”首場目標,經會診后,姜堰二中周邊流動攤點等作為重點整改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于是,一支由區委相關分管領導領辦,區城管局、市場監管局、天目山街道共同會辦的治理隊伍行動起來。他們摒棄“管”“改”“罰”的傳統管理模式,向“疏”“引”“治”轉變,通過積極引導與合規整治,促使經營者主動配合整改,實現校園周邊環境治理與民生保障的雙贏。 “巡診一家、提升一片”,全區13個街鎮復制天目山街道的做法,舉一反三,將“疏堵結合、服務優先”的治理模式推廣至轄區內所有學校,形成以點帶面、全域提升的校園周邊環境治理新格局。“建立‘難題共答’機制和健全‘黨建引領’機制,強化巡診制度,”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伯群說,“從頂層設計上為基層治理找路徑、聚合力、減負擔,促進治理水平長效常態提升。” 部門發揮主觀能動性賦能一線 “目前區住房城鄉建設局主動向前一步,聯合街道、社區建立了新建小區交付聯動共享機制。”6月28日,參加“巡診家家到”的姜堰區住房城鄉建設局聯絡員繆亞敏深有感觸地說。新小區建成竣工監督驗收時,該局從后續小區長效管理的角度,邀請項目屬地街道、社區共同參與監督,既可以提前介入了解新小區物業服務單位情況,也可以督促開發商規范竣工,推動新建小區資料、信息高效共享,提高基層治理的水平。 據介紹,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在參加“巡診家家到”過程中,發現新建小區交付時,街道、社區沒有參與監督,信息差導致其在辦公用房與設備設施管理、物業服務問題調處等方面中存在脫節,影響了小區后續管理質效。于是,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從6月開始在對新建小區組織工程質量等監督驗收時,將街道、社區也納入監督驗收團隊,讓他們提前掌握小區建設、設備設施資料和物業公司情況等,讓承擔基層治理主體責任的鎮街、社區第一時間掌握情況。 發現問題、找出根源、開出“藥方”,是這次“巡診家家到”的初衷,也促進各部門上前一步,提供更好的服務。區應急部門在“巡診家家到”活動中發現,街道安全監管人員的能力水平有所欠缺。經調研發現,是基層人員流動性較大導致的業務不熟悉。于是,他們通過制定“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指引”,建立從履職清單、工作責任、工作機制三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建立了基本履職事項、配合履職事項,領導責任、監管責任、村(社區)責任以及行政檢查、安全監管、宣傳科普、中介機構管理、防災減災救災等事項的“思維導圖”,新人上崗就像有了“導航儀”,能夠更快地適應新角色,大大縮減了因人員變動而造成的安全監管“真空”。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目前,“江蘇姜堰”公眾號已開通“巡診家家到”服務入口,關于基層治理的所有問題、建議及訴求請直接留言反饋。 方式一:直接點擊以下圖片即可進入頁面填寫 方式二:打開“江蘇姜堰“公眾號→“微政務”→“巡診家家到”→按提示填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