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從難點問題入手,構建產創融合強支撐
從創新難點問題入手,精準對接產業發展所需,近日,泰州市發布《泰州市推進產業科創強市建設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關于推動產業科創強市建設若干政策措施》(下稱《政策措施》)《泰州市推進重點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實施計劃》(下稱《實施計劃》)《泰州市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積分評價指標體系》(下稱《指標體系》)等政策文件,形成推進產創融合的全方位政策體系,強化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 筑牢政策支撐“四梁八柱” 如何讓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熔鑄成強大引擎?泰州堅持政策“靠前發力”。
“科技創新戰略地位日益凸顯,需要一個體系性的政策實施路徑。”泰州市科技局局長賀駿表示,原有的科技創新政策支持項目眾多,形式上實現了集成但各種要素之間沒有形成體系,亟須“串珠成鏈”。 針對這些問題,泰州市首次集中、系統制定科技創新領域的政策文件,打通不同部門、行業和評價體系之間的壁壘,更加突出“體系性”。其中《行動方案》作為指導性文件,對今后一段時期科技創新工作進行通盤考慮和全面謀劃,重塑“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品應用”全鏈條創新體系,通過實施創新主體培優育強、現代化產業體系蓄勢賦能、創新平臺筑峰提效、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區域創新協同發展、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六大行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政策措施》通過政策集成,優化完善資金兌付程序,提升政策兌現效率,實施“常年受理、及時發放”,提高企業獲得感。《實施計劃》聚焦重點產業鏈群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專注開展企業創新能力評價。 “當前科技創新的重點已從點的突破轉向整體能力提升,競爭不僅僅表現為科技硬實力的比拼,更是支撐科技進步背后的體制機制、組織方式,尤其是創新生態的體系化競爭——這恰恰反映了一個城市科技創新的‘軟實力’。”賀駿說。 原有政策從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看,對成長期、成熟期企業政策支持多,對種子期、初創期企業政策支持較少,尤其缺乏相關科技金融支持。從產業發展全鏈條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小試-中試-產業化”創新全過程政策支持體系尚未形成,比如處于成果轉化關鍵環節的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建設等,還沒有專門的政策支持。而這些都在最新的政策文件中得到了補充和明確。 基礎研究+技術攻關 真金白銀花在刀刃上
有限的資金要用在刀刃上、花在關鍵處。泰州市科技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張杰介紹,本次政策制定聚焦創新發展中的短板,突出問題導向,并借鑒先進城市做法,幾經修訂完善,更具有精準性、實戰性。 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省級每年設立基礎研究專項資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鼓勵原創性、非共識和交叉融合研究,泰州市于去年設立市級自然科學基金,但單個項目金額僅為50萬元。《政策措施》明確建立省市基礎研究聯合項目,支持開展自然科學探索和前沿技術研究,健全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長周期評價、激勵保障、資源配置、人才培養等制度,推動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圍繞重點產業領域,破解創新發展中亟需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單個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資助。 同時突出關鍵技術攻關。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科研項目選題凝練機制,梳理“卡脖子”難題,形成重大攻關任務清單,改革項目組織方式,設立市級科技創新專項,集中力量支持關鍵技術攻關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清單化、閉環式解決產業發展重大關鍵“卡點”問題,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政策措施》明確實施市產業前瞻技術“揭榜掛帥”項目,支持破解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單個項目給予最高300萬元資助。 研發支持+金融活水 讓創新主體獲得感更強 為破解制度藩籬、完善政策保障,泰州市人大常委會會同市科技局,成立專題調研組,與相關部門、重點園區、科研機構、企業等負責同志座談交流,找準政策在支持創新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堵點斷點問題,形成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指出,泰州市企業研發機構數量相對落后,與近幾年投入較少有關。《實施計劃》提出最新目標,力爭在2029年底實現重點產業鏈群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企業研發機構提質增效首先分類推進建設。《實施計劃》將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等企業研發機構統一分為A、B、C三類,通過精準施策,加大A類研發機構培育力度,健全B類研發機構認定管理,推動C類研發機構備案,以“五有”標準引導企業建立基礎研發體系。 “推動企業研發機構從‘零散分布’邁向‘全域覆蓋’、從‘基礎薄弱’走向‘提質增效’,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創新內生力。”泰州市科技局平臺處處長曹維介紹,將建立動態監測機制,每季度跟蹤建設進度,重點培育示范企業,確保形成“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同時整合發改、科技等部門資源,推出“政策支持包”,涵蓋資金扶持、金融對接等舉措,鼓勵企業新建或遷移研發中心。市、區兩級建立培育庫,提供從備案到認定的全流程指導。 產創融合,需要金融活水精準滴灌。2020年,泰州市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實施企業創新積分管理,其間不斷完善修訂。但原有評價體系針對信貸評估、金融服務等仍存在薄弱環節。新積分評價融合原有積分指標體系與科技部《“創新積分制”工作指引》,形成兼具地方特色與國家標準的科學評價體系,并首次引入到銀行評價核心信用指標,便于將積分結果作為政策性金融工具增信依據。 “我們將引導金融資源更加精準有效地向科創領域集中,助力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中國人民銀行泰州市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黃華介紹,為重點支持高企、科小等科創群體,泰州市優化推出“泰科融2.0”,將“8+13+X”鏈群納入支持范圍,工具額度提升至30億元,并進一步簡化辦理條件。下一步,將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重點,引導金融資源下沉,推動科技創新領域融資保持較快增長;支持科技型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用好科技創新債券等產品,引導市場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優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激勵引導政策,健全科技金融標準體系和統計制度,加強投融資對接、涉企信息共享,為科技金融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