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黨員干部在開門教育中不斷加強作風建設——多維度傾聽民聲 多舉措破解難題
“手機沒電時能快速充電,還能喝口熱水、看看書。我常來這間小屋歇腳。”7月11日上午,突降大雨,快遞員陳旭跑進海陵區城南街道濱江社區“暖心驛站”避雨。在屋內,陳旭看到有醫務人員正在給居民測量血壓,自己順便也量了一下血壓。如今,這處為新就業群體打造的便民空間,已從功能單一的休息區升級為集多元服務于一體的“暖心驛站”。
“暖心驛站”發生的這些變化,是城南街道深入踐行開門教育,推動解決群眾“身邊小事”取得的成效。 多維度傾聽民聲,多舉措破解難題。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出實招硬招破解難題,真正讓群眾見到行動、感到變化、得到實惠,在辦好百姓身邊實事好事中錘煉黨員干部好作風、好形象。 針對工程建設項目繳費涉及部門多、流程繁,企業來回奔波累的問題,興化市推進建設項目“多費合繳”改革,依托政務服務平臺開發繳費“一件事”管理模塊,將多種繳費事項納入改革范圍,實現應辦盡辦。建立部門協同聯動機制,優化4項費用繳納流程,設立繳費“一件事”專窗,實現繳費“一門一站一次”辦理。通過數據信息跨部門共享,將繳費事項聯辦總時限壓縮到4個工作日,壓縮時間超過50%,環節減少80%以上,獲得企業好評。 近日,在醫藥高新區(高港區)住建局“項目服務0號專班”的全程護航下,該區的省重大項目——常青樹科技高分子材料項目僅用5個工作日就獲批《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全面動工建設。該區住建局聚焦項目服務重難點,籌組精干人員成立“項目服務0號專班”,讓黨員干部從坐在辦公室等企業上門到下沉園區一線成為駐點服務專員,通過建立“一企一策”精準服務機制,確保企業“只進專班一扇門,只找專員一個人”。同時,積極協調區各相關條線業務部門一線辦公、現場服務,為企業提供工程造價、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等全方位政策和技術支持,實現服務企業“0距離”、工程審批“0跑腿”、辦事效率“0延誤”、項目落地“0障礙”。
群眾關切處,就是工作出發點。海陵區城南街道濱江社區西門的“暖心驛站”,建設之初是為外賣員等新就業群體提供休息區域,相關配套設施比較簡單。針對“意見收集簿”中群眾提出完善驛站功能的建議,社區在走訪了解新就業群體具體需求后,將“驛站”提檔升級,為外賣員、快遞員等提供充電、閱讀、免費茶水等暖心服務。同時,還設立“心聲交流角”作為新業態群體情感傾訴平臺,并組織開展“青禾”義診,定期在“驛站”駐點,提供健康檢查等服務,讓新業態群體只進“一扇門”便可享受到多元化的便民惠民服務活動。 今年夏天,興化市垛田街道王橫村脫水蔬菜產業園的企業主劉慶營再也不擔心脫水蔬菜的存儲問題了。王橫村是興化市著名的“興化香蔥”生產及脫水加工專業村,有20多家脫水蔬菜企業。但是,多年來,他們被同一個難題困擾:缺少專業的恒溫倉儲場地,產品質量和銷售價格大打折扣,產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村黨總支一班人多方想辦法,聯合垛田街道的其他3個村共同建設恒溫倉儲庫,項目資金通過上級項目扶持和四村自籌的組合方式得以解決,街道在項目審批、政策對接上給予全力支持。多方協力之下,備受期待的恒溫倉儲庫終于建成。經測算,四村聯建倉儲庫每年租金收入達42.9萬元,平均每個村可獲得10萬元左右的租金收益。 “以前這里是雜草叢生、堆滿雜物的荒地,現在成了我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姜堰區梁徐街道嶺家社區居民林俊邦說。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姜堰區推行“社區工作日”制度,每周固定時間組織機關干部下沉一線,通過坐班接待、入戶走訪等方式傾聽民聲、推動問題解決,構建起“簡單事項專班即時反饋、復雜問題街道統籌交辦”的快速響應體系,并實施“問題認領+銷號管理”模式,顯著提升了群眾訴求的響應速度與解決效率。針對嶺家社區居民提出的“缺乏公共活動空間”問題,梁徐街道第一時間組織力量協調推動,指導社區通過居民代表會議形成共識,并集中清理一片閑置空地,新增籃球架、單雙杠、橢圓機等健身器材,配套種植綠植、設置石桌,打造集健身、娛樂、休閑于一體的居民活動場所,社區居民紛紛點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