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 | 公益暑托班,暖“新”更暖心
7月13日出版的《新華日報》在第3版推出組合報道,介紹我省部分城市為新就業群體子女、留守兒童過好暑假推出的有力舉措。在頭條位置以《泰州多方合力讓新就業群體子女暑假有人管、過得好——公益暑托班,暖“新”更暖心》為題,介紹了泰州市開設約150個公益暑托班,優先面向新就業群體子女,切實解決新就業群體的暑期后顧之憂的做法。全文如下:
泰州多方合力讓新就業群體子女暑假有人管、過得好 公益暑托班,暖“新”更暖心 室外烈日炎炎,室內清涼熱鬧。7月8日上午9點,在泰州市姜堰區羅塘街道老莊社區新就業群體子女暑托班內,13歲的宋浩宇和小伙伴們正在玩游戲。因爸爸要送快遞,媽媽在快遞站點當分揀員,往年暑假,他只能一個人待在家里,“現在有老師有朋友,每天作業也在這里完成,爸媽辛苦一天回來后就可以直接休息了。” 目前,泰州開設了約150個公益暑托班,優先面向新就業群體子女。連日來,記者實地探訪多個公益暑托班,看當地如何切實解決新就業群體的暑期后顧之憂。 暖“新”暑托班開進物流園區 在泰州海陵城西的一處綜合物流園區,貨車不時進出,一片繁忙。從物流園大門外北側一處樓梯上二樓,一間涼爽的空調房內,孩子們正跟著志愿者學習繪制臉譜。這是海陵區專為新就業群體子女開設的一處公益暑托班。 “在前期開展的調研走訪中,‘子女缺少陪伴’是新就業群體普遍反映的問題,尤其是孩子暑假期間。”海陵團區委副書記周穎坦言。 經過反復調研、多方選址,最終海陵團區委與泰州速度物流公司達成合作,在該公司內設立暑托服務點,面向物流園區貨運物流、快遞分揀等職工子女。“暑托點約50平方米,配備電子大屏、桌椅、移動電視等,充分滿足暑托班的硬件要求。”速度物流公司負責人王松介紹,公司主要從事物流倉儲服務,自身員工不多,但日常接觸的貨運司機、外賣平臺倉庫員工多,“他們工作辛苦,暑假顧不上孩子。暑托班靠得近,也方便他們接送孩子。” 公益暑托班開設的位置是重要考量。在興化市昭陽街道新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這里開辦的新就業群體子女暑托班開班近一周時間,每天都有20多名小孩在這里學習、玩耍。而緊挨著這個公益暑托班的,就是“餓了么”興化總站。 臨近中午,不少家長來到暑托班接孩子,而收拾好書包的高崧,是在志愿者護送下,來到了“餓了么”興化總站。“這個暑托班幫了我們大忙。”爸爸高金峰是“餓了么”騎手,媽媽在外地工作,平時無暇照顧孩子,“暑托班靠著站點,由志愿者把孩子送過來我們也放心。” 豐富課程讓暑假生活更精彩 暑假家長最怕啥?就怕孩子不學習、不出門、不溝通,抱著手機、盯著電視。如何緩解新就業群體的“育兒焦慮”?興化青年志愿服務指導中心理事長顧沛告訴記者,孩子們每天到暑托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志愿者的輔導下完成當天的作業。
“除了學業輔導外,在延續書法美術、體育益智等經典課程基礎上,我們今年新增了非遺體驗、攝影啟蒙等特色內容。”顧沛介紹道。張貼在墻上的暑托班課程表,密密麻麻寫著各類特色課程,包括安全自護教育、科學實驗、法律啟蒙、影視鑒賞等。 課程豐富的背后,離不開放棄假期休息的一群大學生志愿者。22歲的大學生陸心怡主動報名,到老莊社區暑托班擔任老師,擅長英語和兒童繪畫的她,每天不僅準時準點來,還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輔導。“有的孩子長期缺少父母陪伴,很膽小敏感,我會多鼓勵少批評。比如有孩子剛來時總是不說話,我發現他喜歡畫畫,就讓他當‘小老師’教大家涂色,現在明顯開朗多了。” “以前暑期會把孩子送到老家,但老人不會輔導作業,也管不住孩子看電視。”家長陶霞說,留在身邊就是跟愛人輪流帶,有時候夫妻倆時間實在錯不開,就只能把孩子單獨留在家里,很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現在孩子放在暑托班,孩子爸送貨路過,看到孩子在寫作業做手工,心里踏實多了。” 推進服務標準化與對象精準化 “我們平時比較忙,帶孩子出去得少。希望孩子們能多走出去,增長見識。”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公益暑托班“叫好又叫座”的背后,不少新就業群體又有了新期待。 對此,興化團市委副書記柯偉介紹,他們將用好農業大市的資源稟賦以及歷史文化悠久厚重的優勢,聯動博物館、歷史文化街區等,開展“探尋興化文脈”主題研學;結合里下河國家濕地公園、現代農業園等資源,策劃“現代農業探秘”自然科普研學;用好用活本地紅色資源陣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紅色研學活動。 部分新就業群體希望延長暑托班放學時間,專家認為學員家長可以嘗試“互助式”托管,由新就業群體根據各自工作時間,共同商議拿出延時值班表,實現效益最大化。 泰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潘小明認為,泰州各地創新推出暖“新”公益暑托班,優先保障新就業群體子女的需求,這種精細化服務有效提升了新就業群體對城市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彰顯了城市的溫度與包容度。 “該模式將公共服務延伸至社會治理末梢,既彰顯城市對奮斗者的守護溫度,更探索出校社協同育人的創新路徑。”潘小明建議,進一步深化長效化機制建設,推動服務標準化與對象精準化雙軌并進,“當高校師生在社區課堂中踐行育人使命,當城市以制度善意托舉民生幸福,這份對基層需求的深情回應,正是現代城市文明高度的最佳注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