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了!泰州有朵“小藍花”!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六屆十次全會和全市“新春第一會”精神,更好展現“奮進泰州”的生動圖景,《鳳凰路觀察》將聚焦全力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圍繞構建“8+13+X”鏈群體系,推出系列文章,生動展現泰州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局面。 在“健康中國”戰略引領下,泰州不斷綻放特醫食品“小藍花”,打造國內領先的特醫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產業高地。依托 “中國藥城”,從臨床營養到功能食品,一條融合生物科技、智能制造和質量管控的產業鏈在長江之畔強勢崛起。 “干”字為先 “實”字托底 特醫企業競逐新賽道 智能化產線:機械臂舞動中的“營養革命” 走進鯤魚健康藥業江蘇有限公司的十萬級潔凈車間,仿佛置身于未來科技的殿堂。銀白色的機械臂在空中劃出精準的弧線,全自動灌裝設備將乳白色的營養粉劑分裝成獨立小袋。這些印有“小藍花”標識的特醫食品,正從這里走向全國各大醫院和家庭的餐桌。
“這款‘拜優能’特醫粉劑,30克就能提供132千卡熱量,相當于兩個水煮蛋的營養。”企業市場部總監林琳手持樣品,眼中閃爍著自豪。這款針對10歲以上人群的產品,內含30種營養元素,從蛋白質配比到微量元素含量,均嚴格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設計。適用范圍廣、營養成分全,這樣的特醫“小藍花”產品正在泰州徐徐綻放。從原料采購到終端應用,產業鏈的全鏈條協同生態也在加速成型。林琳說:“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國內原料采購50%左右,未來也會將泰州本地供應鏈納入到我們的生產布局當中。”
“現在年輕人熬夜、吃外賣成常態,我們的產品能快速補充營養缺口。”林琳指著生產線末端的包裝區說。此刻,一箱箱貼著“國食注字TY”標簽的產品正被機械臂碼放整齊,等待發往全國30多個省市。 TG酶之王:改寫食物分子結構的“魔術師” 距中國醫藥城40多公里外的泰興市東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另一場“食物革命”正在發酵罐中悄然發生。作為全球最大的TG酶(谷氨酰胺轉氨酶)生產基地,這里每年產出2000噸酶制劑,占據國內市場65%的份額。
“TG酶作為肉類重組、植物蛋白結構改良的關鍵酶制劑,就像食物的‘分子膠水’”,提取車間主任孫旺介紹。在他身后的包裝線上,巨大的機械抓手正在將一批批剛剛生產出來的TG酶進行裝箱,即將運往世界各地。
企業的底氣源于56項發明專利。在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在構建以生物發酵技術為核心的創新矩陣。
從“實驗室”到“貨架”全鏈條生態加速成型 檢測中心的“火眼金睛”:為每袋食品貼上安全符 在中國醫藥城核心區,一座灰白色建筑上的“泰州市食品檢驗院”招牌并不起眼,卻是全省特醫食品企業的“定海神針”。在檢驗院市場監督三部主任陳偉的辦公室,文件柜里塞滿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通則》等標準文本。“特醫食品檢測標準絕對是檢測行業的‘天花板’。”他翻開一份檢測報告舉例:某企業送檢的樣本品中,維生素D3含量實測值比標示值低了0.2μg/100g,盡管仍在國標允許誤差范圍內,檢驗院仍然提醒企業注意排查原因。“患者可能靠這些數據計算每日攝入量,0.1微克的偏差都不能放過。”
這種嚴苛,讓五公里外的瑪士撒拉特醫公司受益匪淺。“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檢測中心提供全程‘陪跑’”。品控負責人朱芳揚指著實驗室里的快速檢測儀說,以往送樣到外地檢測需等待兩周,現在“五分鐘車程就能拿到數據,這其中幫我們節約的費用可不是一點半點” 。 政策“組合拳”:真金白銀點燃創新引擎 錨定“健康藍海” 擦亮“小藍花”產業地標 大健康產業是泰州市的地標產業,落戶中國醫藥城的雀巢健康科學(中國)有限公司是全國首個液體特醫食品生產基地,泰州有著發展特醫食品產業的良好基礎。近年來,泰州市把包含特醫食品在內的生物醫藥產業列為全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推出激勵政策,對取得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證的品種,按照投入該產品實際研發費用的20%,給予最高300萬元資助。
今年起,泰州又把“特醫食品”列入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指南,按照藥品的同等標準支持,單個項目最高支持200萬元。泰州市還借助醫博會平臺,每年邀請國內外專家,舉辦特醫食品行業發展高峰論壇,為企業殺入藍海提供市場思路。在一系列政策激勵下,泰州市特醫食品產業正在加快發展。截至2025年1月,泰州市已獲批特醫食品18款,5家頭部生產研發企業集聚,在研品種超30款,覆蓋全年齡段臨床與日常營養需求。
未來產業: 錨定全球特醫產業的“中國刻度” 應用場景破壁:“小藍花”綻出民生溫度 “泰州正以“小藍花”為紐帶,構建特醫食品全場景滲透體系”,泰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特殊食品監管處處長丁曉春介紹。 在醫療場景 推動三甲醫院營養科與特醫食品企業共建“臨床營養支持中心”,實現從住院治療到居家康復的全周期營養管理; 在養老領域 聯合民政部門打造“銀發營養廚房”,針對老年高發疾病開發定制化套餐; 在零售終端 聯合京東平臺開通“特醫食品專送”服務,患者可通過醫院電子處方直接下單。
“我們不僅要讓‘小藍花’開進醫院藥房,更要讓它綻放在社區。”丁曉春描繪著產業藍圖,希望通過這些創新舉措,讓特醫食品產業從傳統的生產制造,升級為覆蓋研發、臨床、物流的民生服務新生態,讓“中國醫藥城”的產業高度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民生溫度。
“小藍花”遇上“大健康”,泰州市用產業鏈思維探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實踐。從分子水平的生物發酵技術到覆蓋全齡段的特醫產品,這座醫藥名城正以科技為筆,繪就“食藥同源”的產業新圖景。隨著人口老齡化與慢性病管理需求的攀升,特醫食品不僅是醫療輔助工具,更成為健康生活的必需品。
現在 這朵長江之畔的“小藍花” 正以蓬勃之姿 綻放于健康產業的藍海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