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蘇超”斗詩|泰州VS徐州:《水滸》少了刀光劍影,《大風歌》多了惺惺相惜
6月29日,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第五輪,泰州市足球隊坐鎮泰州體育公園主場,迎戰實力強勁的徐州市足球隊。 雖未開賽,但場外“比拼”更精彩。施耐庵的《水滸》,迸發著泰州人“風風火火闖九州”的萬丈豪情。劉邦的《大風歌》,一句“大風起兮云飛揚”,那是何等的睥睨天下。 泰州和徐州,雖說地理位置隔著點距離,但它們之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風云際會。在泰州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泰州學派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成看來,歷史的淵源,文化的傳承,都讓這兩座城市緊密相連。他表示,蘇軾、范仲淹、岳飛、鄭板橋……這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人大家,他們或為泰州人或為徐州人,或在兩地任職、生活游歷過,為兩地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共同書寫了兩地歷史上一段段耀眼的“人文傳奇”。
泰州鳳城河畔,一座飛檐斗拱、古樸典雅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被譽為“江淮第一樓”的望海樓。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泰州身處內陸,并不臨海,為何會有一座以“望海”命名的建筑?“泰州,是三水之州。泰州的‘泰’字,拆分可寓意為‘人’在‘三水’中,歷史上,這里是‘江、淮、海’三水交匯之地,彰顯著這座城市與水的淵源和人們對生活寄予的美好愿望。”據錢成介紹,歷代文人雅士曾登臨此樓,如泰州歷代前賢施耐庵、王艮、鄭板橋、柳敬亭、梅蘭芳,以及游歷泰州的陸游、范仲淹、歐陽修、岳飛、孔尚任等。
遙望徐州故黃河畔,則有一座極具歷史文化標志的“功勛樓”——黃樓。它始建于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秋。熙寧十年七月十七日,洪水自曹村決堤,八月二十一日水匯于徐州,城下水深達二丈八尺,上任伊始的蘇軾親至武衛營調兵遣將,筑堤御洪;城中百姓也紛紛投身抗洪救城。蘇軾住在城上臨時搭建的草廬里坐鎮指揮。至十月上旬,洪水終于退去。為鎮水患,蘇軾又利用廢材修建黃樓,成為官員愛民節用的標志。他在答范淳甫詩中有:“重瞳遺跡已塵埃,唯有黃樓臨泗水”之句,即指此事。樓中樹《黃樓賦》碑,蘇轍撰賦,蘇軾手書,畢仲詢篆額,堪稱“三絕”。 主攻唐宋詩詞整理與研究的泰州學者嚴勇,在《詩話泰州——劉攽〈海陵〉》里,詳細介紹了蘇軾與劉攽的交往。劉攽通判泰州時,在館閣任職校勘。蘇軾34歲在汴京任職時寫了一首《送劉攽倅海陵》,表達了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君不見阮嗣宗,臧否不掛口,莫夸舌在牙齒牢,是中惟可飲醇酒。讀書不用多,作詩不須工。海邊無事日日醉,夢魂不到蓬萊宮。秋風昨夜入庭樹,莼絲未老君先去。君先去,幾時回。劉郎應白發,桃花開不開。最后用劉禹錫“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勸慰友人保持樂觀精神。一句“你在泰州等著我,說不定明年我會去你那看桃花呢”,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后來,劉攽晚苦風疾,須眉脫落,鼻梁斷壞。蘇東坡引劉邦一聯以相戲,曰:“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猛士兮守鼻梁?”在座者哄堂大笑。劉攽恨悵不已。
一座云龍山,寫盡徐州城中的翠綠巨龍與千年文脈。宋熙寧十年(1077)四月,蘇軾調任徐州知州。次年九月九日,蘇軾舉行黃樓詩會,邀請王鞏、顏復、張天驥等詩友,乘酒興同游云龍山。蘇軾寫下《登云龍山》,“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聲落谷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此詩通過酒后登山、醉倒岡頭的情節描寫,表現了作者親和自然的感情和疏狂的個性。臨走時的一首《江城子·別徐州》,“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寫盡了依依不舍。 泰州心目中,對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據傳其出生于徐州)有著特殊的情感。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任西溪鎮鹽倉監官,掌管鹽稅。當時好友滕子京建造的“文會堂”落成,范仲淹以文會友,揮筆寫下膾炙人口的《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詩書對孔周,琴瑟親羲黃。君子不獨樂,我朋來遠方……”詩中“君子不獨樂”的思想成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樂觀的早期萌芽,體現了他心系百姓、與民同樂的情懷。當時的泰州東臨大海,一旦刮起大風,洶涌澎湃的風潮向失修的堤壩直沖過來,沿海村莊常遭受洪災。范仲淹見狀,在多數官員的反對聲中,痛陳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筑堤,重修海堰。泰州百姓為表敬仰與感謝,將修筑好的百里長堤命名為“范公堤”。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墨竹圖題詩》,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的真摯情感。巧合的是,范仲淹寫過《漁家傲·秋思》,而泰州望海樓公園內的碑苑展示了鄭板橋和其他文豪墨客贊美泰州的詩詞石刻,其中《漁家》詩作生動展現了泰州的漁家風情及鄭板橋對故鄉興化的懷念。游歷大江南北的鄭板橋,曾寫下一篇《夜泊徐州》:“一棹寒波夜未央,孤燈照影入蒼茫。徐州城外水連天,月色朦朧照客船。兩岸人家燈火暗,數聲漁笛晚風涼。此情此景誰能解?唯有孤舟伴我長。” 民族英雄岳飛,之于泰州和徐州,有著說不盡的故事。據史料記載,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率軍戰斗在泰州地區。這一年,岳飛因抗擊金兵屢立戰功被封為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州,率部進駐泰州。 有人曾這樣總結岳飛的兩首詩:“不讀《滿江紅》,不知岳飛之怒;不讀《小重山》,不知岳飛因何而怒。”重讀《滿江紅》,一位栩栩如生、奮勇抗敵、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形象躍然眼前。“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讓人感受的是超越自我、跨越時空、逾越溝壑、飛越邊關,字字洋溢的是豪邁、悲壯與熾熱;“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是悲憤,更是決心;是遺恨,更是志氣;“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是低調自醒,更是萬人傳頌的警世恒言;“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是一種斗志的噴涌,是直搗敵人巢穴的決心,更是氣吞山河的英雄主義氣概的回蕩!“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寫的是待到舊貌恢復,天朝一統,國家山河煥然一新,群臣朝拜皇上時,是何等喜慶場景!這是岳飛對“精忠報國”的美好憧憬。 “九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本周末,“蘇超”球場戰火再燃,讓我們拭目以待,一場融合競技激情與城市文化的足球盛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