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水稻種植+”長出更多“增值米”
三夏季節,泰州市姜堰區1000多家家庭農場一片繁忙,一卷卷綠滴滴的秧苗在插秧機的助力下,很快就筆直地立在廣袤的田野上,田間地頭,喜悅掛在農場主的臉上。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試點縣(區)之一,泰州市姜堰區傳統種植業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重構產業創新生態,水稻種植產業進入了“超速轉化”時代。 騰飛農場——“測土配方施肥”里里外外“科技范兒” 泰州市姜堰區張甸鎮三野村1035畝試驗示范區,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扶持項目,騰飛農場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試驗,首創的“水稻種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吸引了不少省內外種糧大戶前來觀摩。
“我們的農場水稻種植很順當。”農場主田有軍指著剛插好的秧地如數家珍。小麥收割后,先翻耕土地、曬地,讓疲勞的土地“松口氣、吸口氧”,然后在田間施上家積肥,配上一定數量的化肥,兩者融合,既改變土壤質態,又使田塊持續增力。他還告訴記者,原來水稻種植全季要施用尿素、碳酸氫氨等化肥,現在只要一次施用就能保全季,省時省工降成本。 田有軍口中講述的就是泰州市姜堰區與揚州大學農學院合作開展的水稻種植新模式,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水稻測土配方施肥以“以土定產、以產定肥、因缺補缺”為核心,通過科學診斷與精準管理,實現減肥、增產、護地的三重目標。 泰州市姜堰區農村農業局推廣新技術研究員朱德進告訴記者,這種植技術不僅有效對田間土壤實施精準補“鈣”,而且實現了減肥增效的目標。 騰飛農場自從2019年開始在1500畝田地上推廣這種技術,田有軍介紹,新技術不僅實現減肥30%,而且每畝水稻單產也增加了100公斤左右。 井賢農場——“分離式靜態氣箱”全天候適時監測大氣污染 “姜堰大米”一天能銷售百余噸,“姜堰大米”為啥賣得火?走進姜堰區三水街道井賢農場一看便知。 在插好秧苗的田塊里,分布著60多個“分離式靜態氣箱”。“大米好吃,多虧了氣箱的適時服務。”農場主姜井賢感嘆。 4年前,為有效控制田間化肥農藥等大氣污染,他們與省農科院和有關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研發了全天候適時監控水稻田塊大氣污染的新裝備——“分離式靜態氣箱”。這種裝備主要監控田間甲烷是否超標。姜井賢笑容滿面地說,他還告訴記者,該箱為治理稻田大氣污染提供了大數據。
在數據“護稻”的同時, 井賢農場還采用水稻全生育期精簡用藥技術模式,提高水稻品質。“一季少用兩次藥,每畝省30元,380畝田就節省一萬多元。”姜井賢說道。這項技術通過稻種浸泡消毒與農藥吸收促進劑的應用,在水稻生長早期構建起堅固的病蟲害防線,實現了播種后90天無需用藥的效果。 井賢農場已成為姜堰“科、教、推”一體化的綜合性示范農場,先后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農場建成稻麥良種繁育、新品種示范、新技術展示、新模式集成、新產品試驗等5大功能區,每年展示稻麥新品種50多個、示范新技術20多項、應用新產品20多個、開展各類專題試驗20多項。 蘇泰農場——“量子農業”新理念種出“水稻地方標準” 在泰州市姜堰區,一公斤大米能賣40多塊,“白大米”變成了“金大米”。 “技術加速突破,創新鏈帶動產業鏈,水稻種植從‘原字號’向‘綠字號’升級。”泰州市姜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學明一句道破天機。 走進蘇泰農場,“全國優秀農民工”朱愛紅正在田頭忙碌著,她經營的蘇泰農場不僅上演了“變形記”,而且也種出了泰州市水稻種植新標準。 “運用生物有機肥替代化肥,用生物農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替代化肥農藥,做到零激素、零添加,從源頭保證產品高品質。”朱愛紅告訴記者,2019年她和團隊率先應用量子農業新理念,開啟了綠色純天然種養大門,采用稻鰍共作綠色生態種養技術,搞起了50畝生態種植“試驗田”。
據介紹,采用這種生態種植技術,每畝提升效益3000元左右。朱愛紅和團隊把播栽、管理等要領整理成冊,她告訴記者,這種技術已被泰州市定為水稻種植標準,種田種出標準,是作為農民她之前想都不敢不想的。 這種通過品種特性與生態優勢的深度耦合,實現了“好品種+好生態=好品質”的價值躍升。泰州市姜堰區“水稻種植+”長出了更多“增值米”。連續三年包攬國際糧油博覽會金獎,四度問鼎中國綠博會金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雙認證,從2022起,“姜堰大米”年銷售營業額超20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