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科技融合賦能 海陵文化產業“突圍”進行時
泰州市海陵區用梅蘭芳IP開發戲曲紀錄片、動漫游戲,讓更多人愛上傳統藝術;把“最吉祥街區”升級為互動體驗空間,游客戴上AR眼鏡就能與歷史對話;鳳城河景區數字化展演將非遺文化搬上“云端”,吸引天南海北的人線上種草、線下打卡;“梅蘭亭”移動閱讀終端全時在線,讓市民暢游智慧文化空間,樂享數字文化體驗——設想也好,嘗試也罷,看似千變萬化,實則不離其宗:用科技給本土文化“插上翅膀”,讓老故事講出新味道。
這樣的探索,源自海陵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居安思危意識。杭州以“數字六小龍”產業矩陣把文化玩出了未來感,無錫借“元宇宙”禪修體驗讓靈山景區煥發新生,常州中華恐龍園用數字孿生技術重現遠古生態,讓游客仿佛置身侏羅紀。相比之下,海陵的文化產業發展雖同樣可圈可點,但規上文化企業數量不多、龍頭企業帶動力不足,也是不爭的現實。 面對“標兵漸遠”的競爭態勢,海陵如何突圍、實現“彎道超車”?答案其實就兩個字:融合。 眼下,時代演藝生產車間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在檢測車間,工人正在對下線的防火幕阻尼升降機進行檢測。這套設備控制舞臺幕布升降,一旦發生火災,能夠對舞臺上下進行有效隔離,確保觀眾及時疏散。連同這批防火幕阻尼升降機在內,今年年底,公司將有180多套舞臺設備運往俄羅斯,參與俄羅斯聯邦克麥羅沃文化綜合體項目建設。這家演藝裝備制造企業,如今轉型為大劇院整裝供應商,還要打造國內首個“多用途可變劇場”。 炫酷的舞臺妝造,經典的動漫角色齊聚現場……今年3月,泰州市第一屆萌趣動漫游戲嘉年華在泰州文創園文創大廈正式拉開帷幕。3月1日當天,泰州文創園接待漫迷超1600人次,現場聚集了無數動漫、游戲粉絲,愛好者遍布各個年齡階段。泰州東城集團精心培育多元化形式的文化產業發展土壤,拉著高校辦產業學院、搞文創大賽,把學生的創意設計變成“圈粉潮玩”,讓“破次元”的文化浪潮生根發芽。 文創大廈納稅首次破億元,累計注冊企業近480家,每平方米納稅4年增長50倍……“億元樓”正推動更多新興企業加速集聚,“浮光流影”“海陵之眼”等文化載體年內又將建成。這些案例正是海陵“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動縮影。也證明了“創意為王科技賦能”絕不是給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披件花衣裳,而是要讓它們“脫胎換骨”。 融合,不是簡單的拼接,而是讓科技與文化“骨肉相連”。 在文旅領域,融合的魔力更直觀。鐘樓巷十勝街的古建改造,既保留了“揭頂大修”的古法技藝,又引入數字化呈現的科技場景;涵西街作為首站,將打造“泰文驛”沉浸式文旅體驗空間,讓傳統文化在“云端”找到了新舞臺。修舊如舊+科技煥新,讓歷史文化街區不只是照片里的“好風景”,更是可互動、能體驗的“活化石”。 海陵的步伐不止于此。兩年內,海陵要把智能家居、舞臺裝備打造成百億級產業鏈,要給“梅桃柳、儒釋道、水鹽茶”這些文化符號建數據庫,還要把北部鄉村變成農耕體驗綜合體,讓市民游客既能下田勞作,也能用手機直播“田園慢生活”……以科技之翼,載文化遠行,海陵將用實踐證明,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流動的、可參與的、能賺錢的“活水”。
話說回來,高質量發展之路從不輕松。文化產業投資大、周期長,光靠政府砸錢不夠,還得讓市場看見真金白銀。海陵的做法很實在,一邊用“海文貸”給企業輸血,一邊簡化審批流程,注冊“一網通辦”、項目“拿地即開工”;同時牽線校企合作,定向培育文化產業人才,既教學生數字文創,也教他們非遺活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百姓受益,正是海陵的底氣所在。 現在的年輕人,逛老街要發小紅書,看演出要刷彈幕,買文創還講究“儀式感”。海陵的文化“突圍”,說到底就是要用現代科技激活文化基因,想方設法讓“老一輩的回憶”成為年輕人手機里的流量、內心里的驕傲。倘若,梅蘭芳的水袖在數字舞臺上輕盈翻飛,儒釋道一條街被數字光影點綴成“時空隧道”,早茶的熱氣在智能場景中氤氳出別樣煙火……誰又能說,這樣的海陵,不會從“江淮名邑”變身“頂流IP”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