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個著力點” 譜寫發展新篇章——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側記
初夏的泰州,萬物競茂,生機盎然,處處激蕩著砥礪奮進的蓬勃力量。 6月12日,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中共泰州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全省堅決扛好挑大梁責任多作貢獻的決定》,動員全市上下聚焦總書記明確的江蘇挑大梁“四個著力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走在前列,全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泰州新實踐,努力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泰州貢獻。 思想相互碰撞、力量得到凝聚、信心更加堅定。與會人員一致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以更強擔當、更實舉措扛好挑大梁責任,鼓足干勁、真抓實干,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泰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科創融合打頭陣 鍛造新質生產力硬核支撐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全會提出,泰州要自覺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重大科創平臺和重要研發力量,找準努力方向,明確突破重點,打通各種堵點卡點,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泰州如何搶占先機、勇立潮頭?“我們將以六大行動為主線,以四鏈融合為抓手,全面推進產業科創強市建設。”市科技局局長賀駿表示,將圍繞企業需求全面匯聚創新資源,形成企業研發機構“政策支持包”,拓展企業科技創新積分應用,強化科技企業梯次培育。同時,發揮市產研院、離岸創新中心優勢,引聚一批“小而美”項目,運用“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新型組織方式,推動更多研發由企業主導,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矩陣。 泰州學院黨委書記徐向明表示,學校緊扣市委“大海新晨”現代化產業體系部署,以“三融三促”校城共興計劃為抓手,組建了17支科研先鋒隊,深度服務泰州產業發展。下一步將深化“四鏈融合”實踐,布局醫藥健康、智能制造等四大特色學院,打造專業集群;動態優化學科設置,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精準咬合,為企業創新提供人才支撐與技術儲備。“未來,我們將持續強化創新基礎設施共建,在泰州‘雙創融合’中貢獻泰院智慧。” 改革開放勇爭先 激活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 改革開放是泰州發展的“關鍵一招”。全會指出,泰州要不斷提高經濟在全省的占比和貢獻,不斷提升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中的位次,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開放除障礙、增動能。 在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陶玲看來,泰州北臨江淮生態經濟區,南接揚子江城市群,在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下一步將結合“十五五”規劃,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推進跨江融合與協同發展,推動沿江港產城綠色轉型,打造集現代產業、創新、交通、城鎮與生態于一體的競爭力走廊。同時,以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為契機,推動里下河地區農文旅融合,拓寬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培育綠色生產力,建設“江蘇大公園”與全國生態經濟示范區。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競爭力、生產力。姜堰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孫靚靚表示,姜堰區將全力優化營商環境,聚焦打響“來姜堰·贏將來”營商品牌,完善營商環境4.0版政策與企業服務專員制度,落實區領導政企懇談機制。依托“堰商匯”搭建線上線下融合企業服務平臺,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全覆蓋、全流程服務,解決企業發展難點堵點,為構建“到泰州、泰周到”營商環境、推動民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開放是泰州發展的鮮明底色。市商務局局長耿曉利表示,將大力促進利用外資新突破,圍繞“大海新晨”產業體系與“8+13+X”鏈群體系,瞄準世界500強開展精準招商,推動本地企業與外資跨國公司資本融合、產業協同。全面落實外資準入政策,吸引外資制造業,支持外資股權投資與并購。完善外資企業服務機制,鼓勵增資擴產、設立研發中心,推動產業鏈延伸,以高水平開放助力泰州高質量發展。 落實戰略走在前 扛起長三角一體化泰州擔當 “舟大者任重,馬駿者遠馳。”全會強調,要找準泰州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的定位,尤其要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這兩大“家門口”的戰略機遇,在全面融入上海、全力融入蘇南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作為長江北岸首個縣級億噸港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靖江港不僅是‘一帶一路’的江海節點,更是‘跨江融合’的南北樞紐。”靖江市委書記、市長申強表示,下一步將拓展高價值貨種,提升港口貿易附加值;引入高端集成化、海工裝備企業,構建“物流樞紐+產業集群”協調發展模式,打造三大出海基地;穩步推進“兩通兩建兩規劃”跨江公鐵橋隧工程,形成長江黃金水道、國際大港和6個跨江通道交叉疊加的格局。 “海陵高位布局上海離岸創新中心,打造‘上海研發+海陵轉化’模式,推動離岸創新資源、平臺、服務互動共享,構建‘離岸—靠岸—在岸’項目孵化轉化體系。”海陵區委書記、區長劉劍波介紹,目前多家企業已入駐中心,部分項目落地轉化。下一步將圍繞主導產業深化校企合作,用好上海創新人才富集資源,組建人才服務聯盟,精準對接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上海總裝+泰州配套”的產業協同海陵樣板。 如何才能讓泰州成為上海市民休閑及中外游客的中轉地?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許晶提出,加強文旅項目招引與服務,完善項目庫;推進旅游品牌創建,提升載體吸引力;借助“大媒體、大平臺、大渠道”開展立體化營銷,打響“泰州泰美 泰想你來”品牌。 “‘滬泰醫療協作’讓百姓得實惠,在家門口享頂級醫療服務。”市中醫院黨委書記韓金虎表示,醫院已與10多家上海醫療機構共建20多個醫學中心、專科聯盟,30余位上海專家定期來院開展診療科研工作。未來將與上海深化醫教研合作交流,加快人才引培與學科建設,打造“滬泰醫療協作”新標桿。 共同富裕作示范 繪就民生幸福實景畫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全會明確,聚焦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加快實施產業發展提質、就業創業促進等“八大行動”,在促進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增強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們將在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壯大上同時發力,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興化市委書記陳鋒劍表示,將分層分類培育創新型企業,加快出臺特色產業扶持、“智改數轉網聯”等政策,構建產業基金和市場化服務體系,加快特種合金、健康食品兩個核心片區建設,打造全省產業升級示范地。優化職業中專專業體系,加強特色產業技術技能人才精準供給,讓更多勞動者通過奮斗實現美好生活。 “下一步,我們將在穩住工資性收入的前提下,在提高農民經營性、財產性收入上下功夫,扎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將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持續推進“2+N”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培強、培長、培新產業鏈條,推動鄉村產業就近就地轉化增值、農民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創業。深入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和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四強四有”行動,依法嚴格保護好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基本權益,穩步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廣大農民獲得更多收益和分紅。 “這次全會站位高,指向明,任務聚焦,讓人倍感振奮,激起我們奮勇向前、勇挑大梁的激情。”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口岸街道引江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張竹山信心滿滿,作為一名基層黨組織書記,他表示要在強村富民上不斷出新招、求實效,在農文旅融合上做文章,把村莊環境維護好、硬件設施建設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引江來。 黨建引領強保障 形成干事創業生動局面 把“藍圖”變“實景”,從“方案”到“答案”,關鍵在于抓好落實。全會強調,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持續釋放全面從嚴治黨綜合效應,鍛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委副主任丁斌表示,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將認真貫徹落實全會部署要求,以違規吃喝和違規收送禮品禮金問題為重點,持續加大“四風”查處力度。市縣兩級紀檢監察機關面向社會公布違規吃喝、違規收送禮品禮金舉報熱線,24小時接受群眾投訴;統籌財政、審計、公安、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力量,加大明察暗訪和專項檢查力度,拓寬線索渠道,對發現的“四風”問題嚴查快辦,形成震懾。緊盯長效管理、源頭施治,建立“雙向移送、風腐同查、協同治理、聯合監督”四項機制,加強個案剖析和類案分析,精準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推動完善制度、堵塞漏洞。用好“以案四說”沉浸式警示課堂等載體,強化警示教育,幫助黨員干部澄清模糊認識、增強遵規守紀自覺。 “事業發展,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劉文來表示,全會為高質量做好組織工作,尤其是干部隊伍建設,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充分體現了市委對鍛造敢為善為干部隊伍的一以貫之、緊迫需求。組織部門將強化責任擔當,積極主動作為,堅持以鮮明導向引領干部、以精準訓練培育干部、以嚴管厚愛護航干部,強化治懶治庸,激勵形成敢為善為的干事創業生動局面,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和過硬隊伍支撐。 如何鍛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海陵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京泰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何慶棟認為,“政治過硬”是首位要求,“擔當盡責”是事業要求,“清正廉潔”是底線要求,京泰路街道將牢固樹立“以實績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的用人導向,全面啟動新一輪年輕干部培養行動,讓他們到重點項目、招商一線、信訪維穩等一線崗位摔打歷練、成長成才,源源不斷為改革發展事業輸送智力動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