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好“蘇超”大流量
這個夏天,“蘇超”正以頂流姿態,強勢占據網絡社交圈。國內多家媒體甚至央媒也紛紛發文,聚焦“蘇超”爆火現象。
蘇超何以這么火?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地域文化和體育競技的美妙結合。“蘇超”的每一場比賽,都是一場城市IP的“文化德比”。徐州與宿遷的“楚漢之爭”,蘇州和無錫的“蘇南德比”,揚州與鎮江的“炒飯對決”,南通與泰州的“狼鳳呈祥”,等等,都將江蘇各地的歷史典故、飲食特色、方言差異等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賽程敘事。作為一場由政府主導的賽事,各種熱梗的傳播,更是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足球成了媒介,串聯起城市友誼、市民自豪感、網絡狂歡等多種元素,讓“蘇超”成為各界注目的現象級事件。
面對這波“蘇超”帶來的潑天流量,我們的城市該如何接住流量、轉化流量、變成增量,值得細細思量。
比如,如何借助賽事“窗口”做好城市形象營銷。“蘇超”開賽以來,常州被網民冠以“輸了筆畫贏了流量”,成為城市營銷的成功案例,引來各地效仿。泰州與南通地理同源、歷史同脈、文化同根,兩隊賽前,兩地文旅展開跨越千年的CP互動,上演舌尖上的“雙城記”,贏得各界好評。甚至在“誰是真南哥”的地域熱梗中,泰州也分得一杯羹。“江蘇只有一個南哥——戴南”,“阿泰家的、鎮級、400億”,自豪之情溢出屏幕,幽默間向外界展示了這座城市一個小鎮的富足。顯然,當一場足球賽能讓觀眾記住城市的味道、聽懂方言的幽默,賽事的勝負已不那么重要。
再如,如何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賽事被譽為“流動的GDP”,因一場比賽而奔赴一座城市,正在成為新的消費趨勢。球迷涌入帶動住宿、餐飲等基礎消費,并在多個領域產生連鎖反應,最終實現消費總量的疊加式增長。如,常州主場數據顯示,場均8000名觀眾雖只有8萬元票務收入,但撬動了餐飲、交通、周邊產品等超200萬元的綜合消費;端午三天假期中,外地游客在南京文旅消費總額達17.6億元,同比增長5.6%,“蘇超”功不可沒。這些都是典型的“賽事經濟”乘數效應。
近期,泰州文旅部門也發布球迷福利,這也必將給泰州帶來可觀的文旅消費收益。當文化內核與體育引領、旅游載體深度融合,賽事熱度將會轉化為更多消費熱度與城市活力。
又如,如何借助“賽事+”激活產業新動能。從綠茵場到產業鏈延伸,足球賽如同一個支點,不僅能為消費注入強勁動能,還可以體育為媒,撬動全產業鏈,帶來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如,針對廣大網民制造的常州熱梗,常州一家淘寶小店順勢上架了一款“叫南哥”的帆布包,結果直接賣爆,僅一天訂單就超400單;而常州中華恐龍園采用網絡熱度最高的“恐龍妹”創意,推出“萌動全蘇·恐龍妹妹系列玩偶”,上線48小時就銷售了近8000單;徐州某足球產品企業在“蘇超”賽事期間市場關注度飆升,端午假期后的首個交易日股價漲幅為12.98%……這些都印證了賽事對創意產業的強力賦能。泰州如何以足球為“引子”,不斷激發創新活力,開發足球IP周邊產品,拓展現有體育器材特色產業,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城市是體育的“賽場”,賽事是城市的“秀場”。面對這波“蘇超”大流量,我們惟有把握契機,讓更多人知道泰州、愛上泰州、來到泰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