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強
日前,記者來到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老師正在耐心為孩子們講解日常生活知識。孩子們圍坐在桌前,努力地理解老師所傳授的知識。 李阿姨的孩子就是其中之一,自2021年李阿姨的孩子確診孤獨癥后,便來到了康復中心接受專業和有針對性的服務。孩子從最初的抗拒交流到現在能夠主動與人互動,每一點進步都讓李阿姨感到無比欣慰。李阿姨告訴記者:“針對孩子不同的情況,老師會給每個孩子上不同的課。學習內容也是不一樣的,能力好的孩子會學寫字,能力弱一點的就教他們認知簡單的物品,或學習生活常識。我們家長把孩子送到這邊來很放心,老師也很有耐心。” 關愛殘疾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落實好各項扶殘、助殘、惠殘措施,不斷鞏固發展殘疾人民生保障水平,用心用情提升殘疾人服務質量。前不久,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稱號。 康復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為全市0-14歲的殘疾兒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2024年,我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被列入省政府重點民生項目“規范改造提升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之中,這一舉措極大地增強了中心康復和托養服務能力。目前康復中心圍繞“醫-康-教”一體化的服務框架,通過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服務方案,強化殘疾兒童的缺陷補償、行為糾正、身心康復及能力培養等教育工作。針對不同兒童的殘疾病癥共設有五大類、近90項免費項目、各類功能訓練室41個。自運營以來,累計為全市近3000名特殊兒童提供幫扶,有力推動殘疾兒童全面協調發展。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副主任吳佳慧介紹:“中心加強了資源配置,提升了硬件設施,同時加大了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了業務技術的水平,用先進的理念、一流的技術、周到的服務,為適齡的殘疾人兒童融入社會、回歸主流打下基礎。” 為全面了解殘疾人的實際需求,市殘聯聯合各鄉鎮(街道)組建了一支由殘聯工作人員、助殘社工、社區助殘干部、社區志愿者組成的助殘服務隊,深入殘疾人家庭進行一對一上門走訪。不僅詳細記錄每位殘疾人的基本信息、就業情況以及特殊需求,還特別關注了他們的心理狀態。今年全市首次就文體藝術人才開展的系統性的調查,發掘一批新的殘疾人文體藝術人才,為全市的殘疾人藝術人才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不僅豐富了殘疾人的文化體育生活,還幫助他們實現了參加比賽、展現自我的愿望。殘疾人凌美蘭說:“把我們殘疾人組織起來唱歌跳舞,讓我們開心做娛樂活動,讓我們真正有信心走出來,要用身殘志不殘的精神走向這個大舞臺。”姚王街道殘疾人專職委員張文芝介紹:“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崗位,實現自食其力;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了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走出家庭,融入社會。”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工作,通過推行“量體裁衣”式服務,讓殘疾人平等享受康復、教育、就業創業等社會公共服務,不斷提升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關愛服務體系建設,為全市6.8萬名各類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社保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推動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高質量發展。 市殘聯黨組書記封紅年表示:“我們將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調動社會以及殘疾人家庭的主觀能動性,大力開展殘疾人居家康復,推進智障殘疾人家庭的扶助,培養殘疾人特殊文體人才,讓全市殘疾人的安全感和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