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頭陣!泰州干部群眾持續熱議
![]()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3月5日,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
全市廣大干部群眾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大家表示,總書記對江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直都寄予厚望,特別是近年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泰州必須搶抓機遇,加快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新征程上不斷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424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33家、累計達2198家;獲評江蘇獨角獸企業1家、潛在獨角獸企業7家、瞪羚企業35家;先鋒精科成為全省唯一科創板年度上市企業……在泰州,企業創新實力正從量的積累走向質的飛躍。
![]()
“推動企業成為創新決策、科研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市科技局局長賀駿表示,將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計劃,引導支持一批龍頭企業建設創新聯合體,用好“揭榜掛帥”機制,持續釋放“泰智匯”產學研合作品牌效應,編制“企業技術需求”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兩張清單,精準開展產學研活動,推動供給端、需求端融通耦合。
“狠抓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優化產業鏈,不斷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市工信局局長劉江明表示,將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引導企業有計劃、可持續增加研發投入,推進重點產業鏈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支持“筑峰強鏈”“專精特新”企業整合上下游創新資源,推動產業基礎再造、促進產業體系協同攻關,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
領跑行業的龍頭企業,成了產業鏈創新鏈“雙鏈主”。“今后我們更要挑起科技創新‘大梁’,加大研發投入,讓更多綠色高新技術走向產業鏈上下游,助力全行業高質量發展。”江蘇艾蘭得營養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常亮表示,企業將圍繞營養制造智能化和營養消費精準化,以領先的數字化卓越智造,持續賦能全球供應鏈轉型升級,同時借助數字化工具,開發更多更豐富的新品類、新功能、新劑型營養品,滿足消費者對基礎營養、精準營養等各類營養健康服務的需求。
![]()
涌動的新質生產力熱潮中,“科創媒人”作用日益凸顯,“我們更愿以科學家‘合伙人’和技術‘經紀人’的雙重身份自我定位。”泰州產研院院長郜軍說,過去一年,產研院與42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累計征集企業技術需求150多項,達成合作50余項,合同金額近6000萬元。下一步,產研院將加快推動長三角醫創中心、集萃陶瓷所等5家專業研究所建成達效,衍生孵化一批高科技型企業;實施新質生產力重大項目推進年活動,力爭年內落地5個重大科創項目;繼續遴選重大產業前瞻技術“揭榜掛帥”項目,解決行業重大技術需求。
如何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
“生命科學泰州實驗室”揭牌,“泰州隊列建設研究”列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項”,以亞星錨鏈、濟川藥業等為依托單位的省重點實驗室重組,市重點實驗室48家批建……近年來,泰州加快布局科創平臺體系,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
“構建‘1+1+N’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增強創新策源力。”市科技局副局長馬揚光表示,將探索實施科技成果先試用后付費機制,舉辦“科創集市”,布局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驗證平臺,助力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同時,統籌全市平臺空間布局,支持各園區立足自身比較優勢、聚焦細分產業賽道,建設有強勁支撐力、競爭力的創新平臺,著力形成“一園區一高端平臺”格局。
![]()
江蘇集萃半導體陶瓷材料研究所里,陶瓷靜電卡盤正在裝車。小小的卡盤,凝聚了科學家們近十年的努力,高能級科創平臺的強大“源”創力在這里有著具象化的體現。“讓科研成果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將成果有效融入到產業鏈條中,助推行業轉型升級。”學習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后,研究院總工程師齊浩龍信心十足,“我們將不斷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方案,建設新型陶瓷材料與工藝技術的創新策源地。同時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開展產業共性與關鍵技術研發,以及陶瓷制備新工藝流程開發與優化。”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我們將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更嚴標準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將協同理念貫穿始終,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創新動能。”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刁鵬表示,將構建快速響應且高效運作的知識產權維權服務體系,實施轉化運用增值提效行動,在載體建設、供需對接、金融創新等方面多向發力,助推知識產權與創新資源、產業發展有效融合,探索認股權、證券化等金融工具在專利轉化中的應用,加快專利價值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發展戰略中主動作為、協同聯動。
作為追趕型城市的泰州正在協同聯動上發力。就在一個月前,泰州正式加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賀駿表示,接下來將組建工作專班,深度融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集聚高校資源、企業需求、金融支持、技術成果等,搭建開放、協同、高效的交流平臺,促進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優質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
走進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生物樣本庫,一臺臺超低溫冰箱不停運轉,研究人員正在處理剛剛采集的樣本。“這些樣本及其背后產生的數據構成了‘泰州隊列’。依托這些數據,可以挖掘隱藏的某種規律,從中精確尋找到疾病的病因和治療的靶點,實現提前診斷、治療、預防。”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袁子宇說,下一步,將建立可推廣應用的大型自然人群隊列建設、運行及資源共享機制和服務模式,爭創并建成國家級人群隊列研究中心。同時全面支撐“生命科學泰州實驗室”的建設,加強與市產研院等平臺聯動合作,推進“泰州隊列”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離岸創新中心構建起從“離岸”到“在岸”再到“靠岸”的項目孵化與轉化體系。在虹橋時代廣場的泰州(上海)離岸創新中心內,負責人張宇正幫入駐企業進行新產品申報。“專注于生物醫藥,我們將為泰州獲取長三角乃至全球的前沿科技資源、優質創業項目、領軍學科人才等。”張宇說,接下來將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物醫藥項目招引活動,加快推動入駐項目盡早在泰州落地,將平臺打造成為生物醫藥項目創新創業的橋頭堡。
“抓科技創新,要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總書記重要講話明晰了人才工作的發展主線和主攻方向。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要突出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聚焦“大海新晨”產業標志和“8+13+X”鏈群體系,攻堅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人才計劃,不斷增強人才與產業需求的契合度,加快形成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良性循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
“產業所需就是科研所向,總書記重要講話為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黨委書記孫元鵬表示,學校將圍繞“大海新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求,實施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全力推進“醫藥健康現代產業學院”“建安學院”“電源技術學院”等7個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與科研院所、科技創新企業聯合共建“智改數轉”網聯重點實驗室,打造智造技術中心、大數據應用創新中心等5個區域共享型N協同平臺,深化產教融合,培養卓越應用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