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篇文章”,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訪泰州市委書記姜冬冬
編 者 按 當前,泰州的發展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如何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市委六屆十次全會給出了清晰而堅定的奮斗指引。2024年12月30日,在市委六屆十次全會召開后,市委書記姜冬冬接受了新華社、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現代快報等媒體專訪,暢談泰州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1月4日,新華日報頭版以《做好“四篇文章”,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為題,刊登了對市委書記姜冬冬的專訪。現全文刊發,以饗讀者。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部署,當前,年輕的泰州正以更昂揚的激情、更有力的舉措、更務實的作風,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近日,“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設區市市委書記訪談”采訪團走進泰州。泰州市委書記姜冬冬表示,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激發高質量發展強勁動能,主動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力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用實干實績為全省“勇挑大梁”多作貢獻。 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 記者:泰州提出著力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的中部支點。新的發展時期,泰州應如何突破“居中思維”,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姜冬冬:泰州是江蘇的地理中心,經濟總量在全省13個設區市中位居第9,客觀上講,確實處于地理居中、發展居中的狀態。但這種客觀狀態不能演變成抓工作的精神狀態,更不能有“甘居中游”的思維定勢。突破“居中思維”,關鍵點還是在“思維”二字,首先要從樹立更高的目標追求開始。我們將錨定“十五五”末GDP超萬億目標,不斷提高泰州經濟在全省的占比和貢獻,不斷提升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中的位次,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的中部支點。 泰州將扎實推進產業強市建設,聚焦產業結構偏傳統、產品結構偏中間等問題,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讓傳統產業“發新芽”。泰州的傳統產業貢獻了規上工業65%的產值、53%的利潤和大量就業機會,是產業發展的“基本盤”。我們將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支持引導企業通過提升科技含量促進高端化,依靠數字賦能促進智能化,利用低碳技術促進綠色化,讓傳統產業保持優勢、煥發新的生機活力。讓新興產業“長成林”。泰州擁有生物醫藥、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2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1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8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我們將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著力提升產業的主導力、產業鏈核心環節的掌控力、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力。我們將堅持把大健康產業作為引領泰州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抓手,錨定省委、省政府“四個定位”的希望要求,持之以恒蓄積優勢、補齊弱勢、謀取勝勢,奮力將其打造為泰州最具特色、最具優勢的地標性產業。讓未來產業“快生根”。搶抓全省首批未來產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機遇,緊扣“優勢產業未來化、未來技術產業化”兩大方向,下好先手棋、開辟新賽道。
總體而言,泰州三市三區六大板塊,每個地方都有適合自己的主導產業和發展方向,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是充滿信心的。接下來,各地還要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找準發力突破口,大家步調一致向前進,把發展的“論文”書寫在大地上,共同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板塊力量”。 構建“大海新晨”現代化產業體系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作出全面部署。泰州將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 姜冬冬:當前,泰州正處于轉型出關、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勢在必行。我們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系統部署新質生產力發展,謀劃展開“產創融合”工作布局,梳理形成“圍繞產業抓創新”“圍繞創新抓產業”兩條路徑。 推動產業能級邁上新臺階。聚焦更高“含金量”“含智量”“含綠量”“含新量”,致力構建以“大海新晨”為標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重大影響力、核心競爭力的“中國藥城”,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船都”,成為長三角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基石。 推進創新驅動塑造新優勢。重點圍繞科創、資本、人才等要素保障,加速推動“從10到100”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突出抓好高水平實驗室矩陣、高能級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推動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促進創新資源要素加快集聚。組建大健康先進制造、化工與金屬新材料產業設區市專項母基金,調動更多資本要素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建設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多元拓展機構引人、企業引人、項目引人渠道,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各類人才支撐。 促進數實深度融合實現新突破。立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特點和需求,支持企業加大5G等信息基礎設施、工業軟件和智能裝備投入力度,鼓勵龍頭企業規模化推廣數字化轉型經驗和成熟應用,引導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實施“智改數轉網聯”伙伴行動,引進一批專業服務機構,打造“工業互聯網+”資源池、“智改數轉網聯”導師庫,面向企業、園區提供多樣化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打造“1+N+X”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體系,支持園區、企業引進建設區域級、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指導園區突出質量追溯、資源共享、應用創新等企業側需求,建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帶動產業整體轉型。 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 記者:貫徹落實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精神,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泰州將如何找準發力點? 姜冬冬:泰州將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全力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全面提升產業能級、城市能級,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打造中部支點。中部支點包含產業、城市、交通、文化、生態等多個維度,但產業始終是泰州擔綱中部支點的根本支撐、核心所在。泰州將持續做大做強大健康、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兩個地標產業,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代表“晨光力量”的未來產業,以企業、創新的“高峰林立”和產業、園區的“高原隆起”標注中部支點的嶄新高度。 建設幸福水城。我們將以百里長江為紐帶,建設產業先進、興旺發達的現代化濱江城市帶;以千年鳳城河為內核,建設商貿繁榮、人文薈萃的中心城區;以十里溱湖為依托,建設風景秀麗、生態優美的康養名城;以萬畝垛田花海為標志,建設生態產品優良、生態經濟活躍的綠色發展示范區;以“江河湖海”的交相輝映,把一個生活富裕、美麗宜居、活力迸發的幸福水城照進現實、帶向未來。
提升人文“三水”。泰州歷史悠久、文脈綿長,形成了以施耐庵的水滸、鄭板橋的水墨、梅蘭芳的水袖為代表的人文“三水”,人文“三水”滋養了具有泰州特色的民本文化、戲曲文化、里下河文學流派。我們將堅持守正創新、以文化人,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推動人文“三水”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厚植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明、彰顯城市品格,讓泰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綻放出更加璀璨的時代芳華。
做強“泰有引力”。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我們將堅持以人為尺度,抓好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以及全齡友好型城市建設,不斷拓展滿足多元需求的服務場景,積極探索更富創意的城市形象“打開方式”,著力構筑強大的城市引力場,讓孩子開心成長、青年安心發展、老人舒心長壽、特殊群體暖心有尊嚴,讓即將三十而立的“年輕泰”更具“活力范”。 打響“到泰州、泰周到”營商環境品牌 記者:泰州連續兩年獲評“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現在又提出打響“到泰州、泰周到”營商環境品牌,會有哪些具體舉措? 姜冬冬: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我們提出“到泰州、泰周到”的初衷,就是以主動服務、用心服務、高效服務為路徑,打造辦事環節最少、時間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營商環境。
一是打造更加優越的政策環境。對標世界銀行最新評估體系,持續完善營商環境政策體系,落實好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攬子”政策舉措,保障關鍵領域和重點任務的資金需求,實現政策精準兌現。二是打造更加健康的市場環境。持續推廣“小微貸”“蘇科貸”“泰信保”等財政普惠金融產品,完善全方位人才服務體系,為企業發展匹配更豐富的市場資源、更過硬的要素保障、更“解渴”的政策供給。三是打造更加周到的政務環境。全面推行項目審批超時默認制、困難問題征集協調機制,打造“一窗式”受理、全流程服務、全過程監管的增值服務新模式,不斷提高辦事便利度。 打響“到泰州、泰周到”營商環境品牌,我們不僅要有“從口號到口碑”的韌性,也要有“從想法到做法”的執行,通過縱深推進產才融合,不斷豐富品牌的內涵和外延,使之成為全市廣大干部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我們強調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數、肩上有責、眼里有光、手中有活、腳下有土。這五個“有”,跟泰州的發展事業結合起來看,核心還是要求各級干部干字當頭、干在實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