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失鎮:“高標準”“數智化 ” 筑牢鄉村振興“耕”基
日前,在河失鎮司馬村的高標準農田上,種植大戶季新震仔細查看冬小麥的長勢。早播的小麥已經出苗顯綠,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季新震告訴記者,與往年不同,今年田間澆越冬水的方式有了顯著變化。 “過去我們都是靠人工和明渠放水,既增加了勞動成本,漏水率也高。”季新震感慨地說,“現在經過改造,全部采用了暗渠和智能化控制系統,電腦能控制放水。這樣一來,既節約了勞動成本,又提高了節水率,相比之前,至少節約了30%左右。” 高標準農田是農業增效、農田增產、農民增收的“耕”基。今年以來,河失鎮積極上爭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并以科技為牽引,通過在連片的高標準農田上加裝田檢一體站、自動灌溉泵站,充分發揮現代智慧農業技術,推動農業生產由“傳統種植”向“智慧種地”轉變。 在前期“小田變大田”改造順利完成后,今年,河失鎮在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圍繞糧食示范片區打造,綜合考量高效節水灌溉、農田生態化改造等新趨勢,總投資1500萬元,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5000畝,涉及司馬、同心、夏港、劉官等行政村。其中,司馬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重點建設智慧節水泵站4座、地下暗渠管道11.4公里、涵洞12座,平田整地50畝,使農田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為實現節水灌溉、降澇降漬、高產穩產打下堅實基礎。 河失鎮水利站工作人員葉輝兵表示:“我們這個項目主要實現了智能化和節水化,服務面積是1300畝田,每畝田預估能夠增加產量70~80斤。目前,工程已經完工97%以上。” 良田有保障,糧食才滿倉。河失鎮通過多元化整合,始終堅持農田建設與農業生產交叉進行,在擴大耕地面積中穩產增收。該鎮現有永久性基本農田5.18萬畝,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5萬畝。接下來,河失鎮將繼續以生態種植和糧食增產為目標,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突出發揮好連片效應,打造集糧食生產、智慧農業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高標準農田樣板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