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農業豐收促農民增收,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
新時代的“魚米之鄉”不僅是興化市豐富自然資源和深厚歷史傳統的體現,更是對其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全面轉型的肯定。近年來,興化市不再僅僅追求產量的提升,而是更加注重質量、效率和可持續發展的全方位優化,不斷推進三產融合,堅持項目和企業一體推進,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優糧優儲,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近日,興化市的水稻迎來豐收季。在興化市八十八倉農業種植基地,農業技術人員正在和村民檢查今年水稻的長勢。“這兩天天氣很好,等水稻的濕度再降低一點,我們就準備收割了,今年我們共種植了2300畝,預計產量在1250噸左右,是個豐收年。”興化市壹禾壹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興化市自古以來便是“魚米之鄉”,2023年糧食總產量逾25億斤。實現優糧優儲,是興化市近年來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目前,全市完好倉容達138.45萬噸,現代型倉儲設施覆蓋率達98.47%,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量達69.60萬噸。 “國有收儲體系發揮著主渠道作用。”江蘇興糧糧食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除儲備糧公司負責收儲縣級儲備糧以外,分布在23個鄉鎮的30個收儲點,發揮靈活就近的優勢。” 得益于優糧優儲,興化市糧食加工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市現有大米加工企業53家、面粉加工企業2家;2023年,全市糧食加工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41.83億元,同比增長20.63%。 “我們將不斷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持續提升各類主體收儲糧食的積極性,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興化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說。 科技賦能,促進“經驗漁業”向“數字漁業”轉型
投餌不需要出家門,直接手機遠程操控,自動投餌機定時定量投喂……在水鄉興化,水產養殖正插上智能化、數字化翅膀。“省時省力,還可以看到塘口實時畫面,放在過去,想都不敢想!”養殖戶王金友樂呵呵地說道。 水產養殖機械化是漁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機械化裝備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具有很多現實的意義。作為水產養殖大市,興化全市共有養殖機械8.2萬臺套,投飼、水質調控、起捕和清淤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處于全省前列。
漁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種質資源的更新以及水產良種的引進推廣。作為中國河蟹養殖第一市,全國每10只河蟹中就有1只來自興化。圍繞河蟹產業發展的痛點,助力富民產業由大變強,興化今年成立了蝦蟹產業研究院,建設408.5畝的河蟹育繁推一體化示范基地,與中國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簽訂種業研發合同,培育河蟹良種“興化1號”,開展具有上市早、上膏快、性狀穩定的特色種源攻關,爭取獲得國家良種認證。 不僅培育新品種,興化還通過養殖基地標準化改造,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河蟹生態養殖體系。其中,已改造完成的興化市生態大閘蟹產業示范園,項目總投資近2000萬元,使用面積達2350畝。在海南鎮新伍村,當地探索的“蝦蟹混養”興化模式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去年,該村實現蝦蟹產值約7500萬元。南京農業大學在新伍村設立小龍蝦科研教學基地,將蝦蟹混養模式搬進科研教學案例。 從“經驗漁業”轉向“數字漁業”,近年來,興化建成自動增氧設備覆蓋面積7.4萬畝,自動投餌設備覆蓋面積11.1萬畝,水環境自動監測覆蓋面積3萬畝,認定市級物聯網漁業應用基地12個,打造國家數字農業農村建設項目——江蘇省興化市國家數字漁業創新應用基地,打造江蘇首個5G+數字漁業示范村。 產業變革,“蔬”寫農產品“出村出圈”新場面
“這段時間,南瓜、毛豆、蘿卜等蔬菜都迎來了豐收。每天凌晨3點,我們就戴著頭燈開始采收,早上6點,蔬菜經紀人開始到地頭來收菜。”近日,位于興化市戴窯鎮窯東村的蔬菜種植基地,正在干活的村民鮑開林笑著說。 窯東村地處戴窯鎮鎮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該鎮蔬菜重點種植基地之一。近年來,窯東村聚焦創建“戴舍”瓜菜品牌,培育一批有知名度、有影響力的“土特產”,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暢通了鄉村振興致富路。 窯東村村民種植的白蘿卜、南瓜、豆角等時令蔬菜,口感好、品質佳,裝進“戴舍”品牌蔬菜籃內,既美觀,又方便搬運,走俏周邊各大城市的菜市場、商超。“種得好還要賣得好,我們將綠色蔬菜作為重點產業,納入‘戴舍’品牌建設范疇,加快蔬菜產業品牌化發展,借助戴窯(上海)商會、戴窯(南京)商會、稻米文化節等平臺進行推廣,樹立高品質、生態、健康的品牌形象,讓消費者愿意買、持續買。”窯東村黨組織書記吳征明說。
“朋友們!下午好,歡迎來到江蘇興化戴窯鎮窯東村助農直播間,今天我們推薦的是蘿卜,豇豆、紅薯……”直播鏡頭前,窯東村黨組織副書記袁漪蓮通過實地看品、現場講解、評論解答等方式宣傳該村“土特產”。近年來,窯東村不斷嘗試產業變革之路,充分發揮電商產銷鏈條輻射效應,建立“黨建+電商+農戶”聯農帶農機制,持續把組織賦能優勢轉化為強村富民發展優勢,直播時詳細介紹了當地農特產品的生長環境、種植情況以及其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讓觀眾對產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讓優質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助力農產品“出村出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