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漁具加工產業帶動萬余人靈活就業
小鉗子嫻熟地在手上翻飛,眨眼間,一枚“八爪鉤”便呈現在眼前。八爪鉤由夜光珠球、沉墜、環鉤組成,用于海釣八爪魚、魷魚等。 “組裝一枚一毛錢。”在位于興化市昭陽街道的昌隆漁具廠生產車間,女工王秀萍告訴記者,她一小時可組裝150多枚,一天能掙100多元錢。“廠里按件計酬,對上班時間沒有硬性要求,便于接送上學的孩子。”
據興化市數據局資料顯示,興化現有漁具加工、銷售企業1290家,其中漁具加工企業153家。此外,還有數百家未列入統計的零散漁具加工點。漁具加工產業累計用工1.6萬多人,多系靈活就業的中年女性。 興化雙華休閑用品有限公司是該市規模最大的漁具生產企業,產品主要供給美國沃爾瑪超市及日本進口商。今年1至8月,企業實現銷售4000多萬元。目前企業有300多名員工,年支付勞動報酬1300多萬元。 除了規模化的漁具生產企業,在興化城鄉,還分布著眾多零散漁具加工點,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就業便利。在臨城街道創業路、興鹽路沿線,就有20多家漁具加工點。“我家店面不大,但也有30多名員工,都是陪讀媽媽。”袁圓手工漁具加工點負責人說,加工點代廠加工,員工按件計酬,可以把材料帶回家加工。 垛田街道戴家村是蘇中地區手工漁網編織生產基地。近年來,戴家漁網產業從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產轉型市場規模化經營,產品從單一品種擴大為對蝦籠、螃蟹籠、河蝦籠、百腳籠四大類若干規格品種,遠銷東南亞。目前,該村有漁網編織從業人員1700多人,漁網年銷售額達億元。 “漁具加工已成為興化市吸納靈活就業人員就業的最大產業平臺。”興化市人社局負責人說,按人均年收入2萬元計算,興化漁具加工從業人員年收益達3.2億多元。
興化漁具加工產業發展源自上世紀90年代興辦的中島漁具生產企業。該企業由興化市政府與日商中島一成合資創辦。數年后,隨著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員工紛紛創辦漁具加工廠,形成漁具加工廠(點)裂變效應。加工的漁具大部分通過外貿公司出口,2023年該市漁具外貿出口合計1500萬美元。 “興化漁具產業始于外商投資,興于外需拉動,就業人口廣泛,是標準的富民產業與出口導向型產業。”興化市副市長戴金龍表示,將落實好各類創業就業政策,保障漁具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同時,加強指導與服務,以發展跨境電商新業態為新引擎,聯合海關、跨境電商協會等指導漁具產業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場,外向發展。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