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靖江:探索低碳轉型路徑,激活綠色發展引擎
漁業項目裝上光伏電板,實現用電“自給自足”;新建的綠色港口首創長江沿線連跨式鋼結構全封閉大棚,避免露天作業揚塵;新建建筑使用綠色低碳技術,實現“冬暖夏涼”……今年以來,靖江市多維度多層次探索綠色低碳路徑,引導和鼓勵企業應用節能技術,因地制宜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推動光伏新能源進入“尋常百姓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動力”。 “巧用”光伏新能源實現效益“多贏” 走進靖江市生祠鎮一處4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現場,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這里正式投用后不僅可滿足漁業養殖需求,每年還可為電網提供電量6020萬千瓦時。
△圖為生祠鎮4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 這是靖江市首個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該項目依托生祠鎮三圩村、紅英村、漲公村近900畝蟹塘建設,與火電機組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1835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090噸,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多贏。 此類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還在新橋鎮、東興鎮等地“生根發芽”。目前,新橋鎮75MW、東興鎮35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已錄入省能源項目實施庫,正加快推進。在靖江市,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推進如火如荼。靖江市利用公共建筑、企業廠房和群眾住宅等閑置屋頂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集約開發。 今年,靖江市首個樓宇智能微電網建成投運。這個集光伏、儲能、充電設施等于一體的智能微電網,依托國網靖江市供電公司后勤樓而建。投運后,可實現該公司后勤區域能源供應清潔化、管理智能化,預計年節電可超過10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60噸,成為靖江市探索智能微電網建設的一個示范。 企業“上新”走綠色低碳賽道 驅車來到深國際靖江港智慧物流港區,此處船來車往,一派繁忙。數字化堆場管理、智能化無人值守、智能岸電設施、全封閉干煤棚、光伏發電……這個總投資23億元的碼頭,在設計之初,就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打造集“綠色、智慧、高效、安全”于一體的現代化港口碼頭。
△圖為深國際靖江港碼頭高效作業。 企業開創長江岸線港口物流企業先河,建設全封閉干煤棚封閉式料倉,配有封閉式皮帶廊道運輸系統以及裝卸船機、轉運站密閉罩、防塵簾等“二次防護”裝置,實現物料從卸貨、輸送、儲存、裝貨的水平輸送全流程、全封閉式管理。在封閉式料倉屋頂,配套了目前全省港口碼頭總容量最大、發電量最多的光伏電站,預計3個料倉可覆蓋8萬平方米的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高達1300萬千瓦時,規模及發電量均處于全省港口領先水平。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越來越多的靖江企業在上新項目時,注重從“含綠量”的提升中謀求“含金量”的提升。江蘇亞星錨鏈作為拿下船用錨鏈和系泊鏈全球市場60%以上份額的重工企業,持續挖掘節能潛力,推進節能技術改造,從產品、工藝、設備、人員等方面推動節能降耗、降本增效工作,使能耗控制始終維持在行業較高水平。近年來,企業實行能源消耗定額管理制度,實施了調質爐、鍛造加熱爐節能技改項目、節能型電機更換項目、分布式光伏項目等多個綠色低碳項目,年節能量近3000噸標準煤,企業的單位能耗穩步下降,進一步健全綠色制造體系,助力一條條錨鏈走向世界,成長為高技術含量、產品高附加值的“世界錨鏈大王”。 新建綠色建筑群走“生態范兒” 走進總投資52億元的凱飛民用航空結構件生產制造項目建設現場,整個項目內部裝修全部采用環保節能材料,使用的設施設備均是節能型,包括節能燈具、節能空調等,最終實現低碳減排的目的。
△圖為凱飛民用航空結構件生產制造項目室內環保設施安裝。 走進總投資10億元的邁能產業園一期建設現場,這里的建筑風格同樣是綠色環保的“生態范兒”。該項目主體結構已經封頂,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工人們正在外墻細致地安裝國際高標準的保溫層。作為一家專注于綠色能源技術研發和創新的企業,在新建項目時,對標國際一流標準,采用多種低碳節能技術,致力于為全球能源行業樹立新的環保標桿。 如今在靖江,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運用低碳節能技術,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金融商務區-B2項目、商業綜合體07-01-04地塊等項目獲得了江蘇省住建廳頒發的建筑能效測評等級證書。生祠鎮青年人才公寓配套用房項目的建筑綜合節能率為93.10%,達到了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標要求。經過多年的建筑節能發展,靖江市建筑節能率從原來的50%,逐步提升至目前的75%,新建建筑均為綠色建筑。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