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現:7000年前的泰州,鉆木取火器為目前國內所見最早實物
9月13日,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項目興化草堰港遺址考古成果,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正式發布。
△遺址遠景(自西向東) 江蘇自2022年啟動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草堰港遺址是繼常州寺墩遺址、鹽城鹽業考古、淮安城市考古之后,江蘇又一重要考古成果在國家文物局發布。
△考古人員工作照 據介紹,位于興化市千垛鎮草王村的草堰港遺址,面積8萬余平方米,主體年代距今7000年前后。2022年底開始,南京博物院、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主持對其進行考古發掘,2024年轉為主動性考古發掘。
△殘留箭桿與繩索的骨鏃
△粗繩索
△底部鋪席坑 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史炎炎告訴記者,遺跡主要有灰坑、房址、柵欄、灰溝等,已清理灰坑數量150余處,過半數坑內填埋木材,木材絕大多數為櫟屬等適用于建材的樹種,部分可見榫卯結構,原系木構建筑材料。部分灰坑用席子鋪底,可能為貯藏坑。已清理的房址多用蘆葦與木材作為建筑材料,其中編號為F4的遺跡主體由木柵欄、蘆葦柵欄等構成,蘆葦柵欄殘存長度超過5米。
△鹿角靴形器
△玉璜
△鉆木取火器 遺物方面,已出土各類小件2800余件。陶器以釜為主,其次為罐、缽、豆、箅、支腳、蓋等。骨角器有耜、靴形器、鏃、鏢、錐、針等。玉器有璜、環、管、墜等。石器有鉞、錛、研磨器、礪石等。木器有鉆木取火器、紡輪、浮漂、錐形器等,其中鉆木取火器為目前國內所見最早實物。地層中水稻殼和芡實殼堆積大面積分布。 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草堰港遺址項目負責人甘恢元表示,草堰港遺址為長江以北地區僅見的濱海濕地型史前遺址,其低海拔飽水埋藏環境使有機質遺存得以完好保存。大量動物遺存及巨量人工栽培水稻等植物遺存的發現,對于研究區域史前生業經濟、稻作農業的發展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江淮東部地區史前文化深受海平面升降、海岸線變遷的影響,環境考古研究初步揭示了遺址所在區域從淺海到濱海濕地,再到湖泊-淤積平原的演化過程。作為處于關鍵時間節點、關鍵空間位置的中心聚落遺址,草堰港遺址是完善江淮東部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的重要一環。
編輯:姜景旸 王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