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生態日】泰州:萬物共生 綻放生態之美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主題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近年來,泰州各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積極通過治理、修復等科學手段,不斷擦亮綠色發展底色,加速形成多樣化的生態治理體系,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和行動。
上午,泰州市興化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走進昭陽街道長安社區,開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主題宣傳活動,引導大家樹立綠色環保生活理念,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醫藥高新區(高港區)生態環境部門組織人員,走進化學新材料產業園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向園區重點企業科普長江保護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活動中,工作人員還來到長江保護法主題公園,通過圖文展示、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介紹長江十年禁捕的經驗做法,倡導市民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工作。 市民曹磊說:“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和遵守《長江保護法》,共同守護我們的母親河。” 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泰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綠色發展正在提速,綠色版圖持續擴展,美麗泰州新畫卷徐徐鋪展。
記者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長江靖江段的雙澗沙水域看到,美人蕉花開正艷,一朵朵浮在水面上,形成了一片花海。 長江雙澗沙水域是靖江市進行水生態修復,打造長江“牧場”的主陣地,包括生態浮床、人工魚巢、底棲生物放流的立體式生態修復系統,整個項目區水域面積達6萬平方米。 靖江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漁業中隊副中隊長何濤說:“我們在2020年開始實施長江靖江段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并且在全國內陸水域范圍內首創‘退捕水泥船變人工魚礁’的處置法,將330艘退捕鋼絲網水泥船拆除處理后,沉入江底,作為人工魚礁,形成水生生物棲息保護屏障。” 在這里,靖江市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布設了500個生態浮島,投放了300噸底棲生物,為鱖魚、中華絨螯蟹等漁業生物提供繁殖、避敵、捕食等場所。經過幾年努力,靖江長江“牧場”為我國河流魚類棲息地修復和重建提供了參考依據,為長江流域水生態保護提供了借鑒。
離開長江之濱,走進里下河腹地,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的成效同樣明顯。5A級景區的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有游客最喜歡的濕地風光。 游客周昱涔感慨:“這樣的風光在課本里面是感受不到的,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覺得非常美好。” 游客孫道云說:“讓孩子更加了解大自然,從而增強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作為全國著名三大洼地之一的溱湖濕地,是泰州向綠色轉型、向綠色要效益的生動樣板。如今,這里水質清純、空氣清新、風景秀麗,湖心水達Ⅱ類水標準,可直接飲用;優異的濕地環境吸引了大量候鳥停留,現有各類植物150多種、野生動物近100種,其中麋鹿、丹頂鶴、揚子鱷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形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生態畫卷。 來源:鳳城泰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