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做示范”·微故事】“豚出沒”,在這里→
前言:為更好展示泰州全域一筆一畫書寫嶄新答卷的生動實踐,新華日報社泰州分社聯合泰州市委網信辦特別推出“走在前 做示范·微故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聚焦泰州大地上各行各業“走在前、做示范”的生動實踐,以微故事的講述予以精彩呈現。
今天推出【“走在前 做示范”·微故事】“微笑天使”在這里悄悄安了“家”
【微故事·概要】
被譽為長江中“微笑天使”的長江江豚,是目前長江中唯一存活的鯨類物種。從2021年至今,長江江豚調查隊在靖江段開展了百余航次船只調查,發現靖江段穩定棲息著2個江豚族群,數量約40頭,全部位于靖江“不開發區”自然岸線范圍內。
【微故事·角色】
從2021年開始,靖江市牽手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啟動馬洲島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由鹽城師范學院濕地學院組建的長江江豚調查隊負責靖江段江豚調查。
“快看,在那邊,一頭、兩頭、三頭、四頭……好多江豚啊!”7月8日上午,由鹽城師范學院濕地學院組建的長江江豚調查隊,乘船赴江陰大橋下游開展夏季野外考察。船行至靖江東線第一帆紀念公園附近水域,成群結隊的江豚躍出江面嬉戲。大家紛紛用專業相機,拍攝記錄江豚戲水的場景。
在東線第一帆紀念公園附近水域,發現“母子豚”逐浪戲水鏡頭
“這次很幸運,我們在照片里看到一對‘母子豚’,一大一小。”調查隊領隊、鹽城師范學院濕地學院副院長汪正飛在翻看照片時,意外發現了一對“母子豚”戲水的畫面。據統計,當天調查隊在江陰大橋到牧城公園江段發現至少8頭江豚。而在前兩天的調查中,調查隊還在長江新橋段發現了3頭江豚。
據悉,這是長江江豚調查隊在靖江第三次發現“母子豚”戲水。2023年,調查隊在春季調查和秋季調查中,連續兩次發現“母子豚”戲水。今年3月29日,調查隊還在江陰大橋下游500米處首次發現一頭疑似懷孕的江豚。當天下午2:50,調查隊一路追蹤江豚的蹤跡到“東線第一帆”紀念公園附近,此后半個多小時內,共發現江豚出水呼吸四十多次,還捕捉到5頭江豚同時躍出江面的畫面。這期間,兩頭江豚還游到護漁船附近5米左右,讓隊員們大飽眼福。
“這頭江豚從體型上看,似乎是懷孕了!”在回看照片時,汪正飛有了驚奇的發現。春季一般是江豚繁殖的高峰期,照片上的江豚肚子明顯大出許多,他判斷是懷孕的江豚。這也是調查隊首次在靖江段發現懷孕江豚。
圖為懷孕的江豚
長江江豚是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譽為長江中的“微笑天使”“水中大熊貓”,處于長江食物鏈頂端,對反映長江生態系統狀況有重要作用。2021年,受靖江生態環境局委托,鹽城師范學院濕地學院組建的長江江豚調查隊負責靖江段江豚調查。
調查隊成員查看拍攝的江豚畫面
“從目前的調查結果看,長江靖江段穩定棲息著兩個江豚族群的判斷,得到了進一步確認。長江靖江段有新生江豚個體的出現,江豚數量逐年增加,這也是長江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的一個重要體現。”汪正飛介紹,這反映出長江大保護特別是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以來,靖江段生態環境逐年向好,魚類資源明顯提升。
汪正飛告訴記者,長江靖江段穩定棲息的2個長江江豚族群,一個族群主要分布在江陰大橋和牧城公園江段,另一個族群主要分布在新橋夾港江段,種群數量約40頭。江豚棲息水域所在岸線,全部位于靖江“不開發區”岸線范圍內。調查隊此前還觀測到3個長江江豚識別個體,并給它們編號“TJ-1、TJ-2、TJ-3”,簡稱靖江1號、靖江2號、靖江3號,這一發現屬全國唯一。
靖江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一局副局長陳偉表示,靖江將持續開展長江江豚專項監測,研究“長江大保護”對靖江段江豚種群的影響,通過沿江區域環境整治、生態修復等舉措,更好地開展對長江江豚以及各類生物物種的有效保護。
【微故事.述評】
長江江豚,作為長江生態系統中的旗艦物種,其種群數量和分布狀況直接反映了長江生態環境的健康狀況。從2021年開始,靖江市聯合專業團隊,持續開展長江靖江段江豚專項調查。而“豚出沒”的這段岸線,恰好位于靖江市前些年劃定的“不開發區”范圍內。正是靖江“不開發區”的設立,讓來此“安家”的江豚越來越多,為當地帶來豐厚的生態紅利。
靖江是全省長江岸線最長的縣市。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指引下,該市于2016年率先劃定不開發岸線17.35公里,專門用于建設生態濕地和公園,被當地人稱為“不開發區”。在這個區域內,靖江著力保護生態原貌,涵養生態岸線,還通過實施專項調查、加強棲息地保護、數字化監測創新、建立“生態島”試驗區、培育特色物種等舉措,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致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好長江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發展的根基。長江江豚頻頻流連于靖江“不開發區”段,這是“微笑天使”對于長江大保護的回饋,是大自然對靖江人的褒獎。讓長江母親河永葆生機與活力,需要更多像靖江這樣留白的“不開發區”,更需要決策者擁有順應新發展理念的智慧與遠見。 來源:泰新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