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60多名“兵支書”成為鄉村振興“夢之隊”
這幾天,退役軍人、泰州市潤婁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姜堰區婁莊鎮新龍村黨總支書記夏斌正忙著帶領村民,利用清晨時間,人機作業,清理西瓜藤、翻耕土地。 “西瓜銷售已進入掃尾期,把土地翻耕曝曬,增加土地養分,準備種植反季節玉米和青椒,讓村民的口袋鼓得更足。”夏斌很自信地說。 夏斌退出現役時,在一家企業從事換熱器產品的售后服務。3年后,他被組織安排到婁莊鎮新龍村任黨總支書記,但是面對一個“空殼村”和經濟薄弱村,突破口在哪里?夏斌時刻思考著這個問題。
在他的主導下,村里與江蘇省農科院、泰州市農科院、省農科院沿江研究所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他領辦的潤婁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先后成為省農科院“亞夫”科研工作站產學研基地、“春化蠶豆”“春化豌豆”種植示范推廣基地。2023年,合作社種植的西瓜獲得泰州西(甜)瓜產品品鑒交流會西瓜特等獎、第五屆江蘇“好西(甜)瓜”品鑒推介好產品大果型西瓜組金獎。目前自有農產品品牌商標“玉春花”申報成功,相關產品正在申請“綠色認證”。 種植專業合作社占地110畝,有三層鋼架大棚4萬多平方米、簡易大棚1.5萬平方米,分揀房、倉庫200平方米以及120立方米的冷庫。短短的三年時間,新龍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年平均增幅都在10%以上,2023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80.5萬元,合作社農產品實現經營性收入49.8萬元,帶動10多名農戶增收,平均每人每年收入1.5萬元,每年增加集體收入約十萬元,同時解決20多名農戶務工問題,每人每年能增加收入1.6萬元左右。2023年合作社被評為“泰州市農民專業示范合作社”、“泰州市農機化‘兩大行動’示范基地”。 “我現在每天都在基地上班,每個月都有收入。”婁莊鎮新龍村17組村民王蘭英說。 夏斌告訴記者,過去在軍營保家衛國,如今在家鄉干了件最美好的事情——領著鄉親奔幸福,在軍營和地方都活出了人生價值。 鄉村振興,關鍵是人,用好用準人,幸福準會來敲門。近年來,泰州市姜堰區為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積極探索實施“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建立“兵支書”培養使用、教育培訓、保障激勵、作用發揮“四項機制”,會同組織部門側重培養學歷高、能力強、有干事創業激情的優秀退役軍人,列為基層“兩委”班子后備干部;為“兵支書”量身定制專業技術、創業能力等教育培訓項目;開展“優秀兵支書”選樹活動,將考核結果與提拔任用相銜接;組建“專家團”“導師團”,幫助相關企業、農場紓困解難,錘煉退役軍人“頭雁”引領、“雁陣”齊飛,賦能鄉村振興。
退役軍人、泰州市姜堰區張甸鎮宮王村黨支部書記樹榮軍,2021年被選為村里的“當家人”,當年他就建起了姜堰區長風清綠色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專門銷售當地特色大米、草雞蛋和新鮮瓜果等農產品,讓一個原先村集體收入在低谷徘徊的宮王村,去年實現集體收入近百萬元。同時,他還動員在外打工的青年回鄉創業干農事,村民樹加余原先在外打工,去年他回鄉建起了養雞場,每年純收入在10萬元左右。“當過兵的人有能力,也有家鄉情懷,樹支書不僅為我流轉了用地,還幫我跑了手續,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樹加余十分敬佩地說。 姜堰區還根據退役軍人的特長,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的原則,優先安排到基層一線摔打錘煉,同時推出一系列優惠措施,助力退役軍人成長成才。 袁衛華原先在軍營是個技術兵,1996年退役回鄉,創辦了姜堰區華飛不銹鋼制品廠,經過多年的打拼,實現銷售近6000萬元,每年繳納稅金都在140萬元以上,職工是“清一色”的當地村民,平均每年人均收入在8萬元左右。此外,他還優先接納退役軍人進廠,這幾年為了支持所在村振興發展,他每年都拿出資金修路、扶貧解困。“有能力就要幫一把,作為一個退役軍人,有責任帶領鄉親共同富裕。”袁衛華笑容滿面地說。
農村大舞臺是退役軍人創新創業的“第二戰場”。在姜堰,不少退役軍人勇當鄉村振興領路人,帶領鄉親追幸福。江蘇金佳鐵芯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華鴻退役不褪色,2015年他主動到姜堰區梁徐街道邢家社區工作,讓一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渙散的“差生”,變成了鄉村振興的“優等生”,多年來,他吸納當地村民進廠務工,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實現村集體收入接近60萬元。 據姜堰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區共有61名退役軍人當上了“兵支書”,每個村都有致富項目,另有300多名退役軍人從事一、二、三產業,帶動2萬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收獲妥妥的幸福,他們用軍人的意志品質繪就了鄉村振興“新圖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