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泰州:鐘樓巷、十勝街向現代文藝空間的華麗轉身
青磚黛瓦、古井石徑、商鋪林立……漫步在老街巷,歲月的痕跡仿佛凝固在那一磚一瓦之間。經過精心修繕,泰州市區鐘樓巷、十勝街老街巷煥發出新生機。古樸的泰式建筑、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現代商業氣息完美融合,鐘樓巷街區、十勝街正一步步華麗轉身,成為游客來泰州打卡的必到之處。 古街巷承載鄉愁記憶 鐘樓巷街區,因明代鐘樓而得名。700多年時光荏苒,賦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底蘊。鐘樓中有座青銅鑄成的銅鐘,鐘身不見銘文。該銅鐘鑄造年代不能確定,專家一致認為不會晚于五代。這口銅鐘是泰州現存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銅鐘,也是江蘇省四大古銅鐘之一。此鐘現存放在光孝寺天王殿前的鐘亭之中。 鐘樓、張淦清宅、祠山庵等19處不可移動文物,分別建于明代至民國期間,這是鐘樓巷街區的歷史見證。它們靜靜矗立在那里,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展現著歲月的滄桑變遷,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感受到泰州歷史的厚重與深沉。
十勝街因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十戰十勝而得名。十勝街周邊有新四軍代表惠浴宇等在泰談判接洽處、李覺生住宅遺址等13處不可移動文物點,其中省級文保1處,市級文保5處,宋代遺跡1處,明代住宅2處,現存古井6口,百年古樹2棵。街口的一塊簡介顯示:清代順天府尹程盛修、晚清著名詞家陳廷焯曾居住于此。 今年66歲的張立鈞,自幼在巷道里玩耍。他說,在一代人的記憶中,夕陽西下,老街區的青石板路上蜂窩煤爐升起裊裊炊煙。那是母親呼喚孩子們回家的溫暖信號,更是泰州人腦海中溫馨的鄉愁。那炊煙里,有母親烹飪的飯菜香,有父親殷切的期盼,有兄弟姐妹間的歡聲笑語,讓每一位泰州人魂牽夢繞。 新街區繪就人文美景 2014年,泰州市海陵區在打造鐘樓巷街區時,立足最大程度保留街巷的傳統文化,深挖文化內核,多渠道、多途徑吸引各方參與街巷文化挖掘、保護和歷史傳承,攜手打造一場“古”與“今”不期而遇的邂逅。社區整合創客資源,選出一批具有組織力、影響力的創客擔任文保守護人,挖掘每個文保單位背后的故事,講述“它”的前世今生,讓更多游客了解古街巷的歷史。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鐘樓社區黨總支書記居文霞介紹,鐘樓街區的人氣和美食息息相關。街區通過打造年輕人喜愛的鐘樓IP形象等活動陣地,營造年輕活力、解壓舒緩的良好氛圍。同步增加新業態,引進特色門店、品質門店、網紅門店,打造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夜食、夜游、夜購于一體的夜市街區。這里不但有老海陵人舌尖上的記憶,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吃美食。“我們立足于‘優環境’和‘接地氣’,最大程度保留鐘樓巷街區的市井文化特色。結合居民喜聞樂見的特色場景,打造獨具特色的步行巷道,建起‘新思想閱讀書屋’,開設公益書法、圍棋培訓班,讓游客在大快朵頤和耳濡目染間擁抱海陵的人文氣息。”
十勝街集美食、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商業街。2023年下半年,海陵八字橋歷史風貌區更新項目一期工程十勝街更新試點項目完工。其中,位于十勝街的一處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代的八字橋西街程宅大院內,現經營著一家糕團鋪,環境雅致,現代店鋪和古樸建筑完美融合。 十勝街作為八字橋歷史風貌區的主街,改造過程中,海發集團引入“城市針灸”理念,對老舊房屋進行整治,拆除違建,修繕建筑立面。如今,風格古樸自然、功能多元的十勝街,因特色網紅餐飲的入駐,成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打卡的熱門地點。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勝街還在傳統節日期間舉辦系列游園會,讓群眾“一站式”感受濃郁的民俗文化。 融合發展譜文旅新篇 鐘樓巷街區、十勝街是老海陵的根,承載著城市的記憶與靈魂。歲月在它們身上留下了斑駁痕跡,卻也賦予了它們無可替代的歷史魅力。
下一步,泰州市將以古鐘樓文化為載體,融合傳統院落文化和現代文藝空間,將周邊的稅東街、五一路納入整體規劃,打造開放式“休閑空間”,不斷提升鐘樓巷街區的品質。挖掘街區的網紅特質,通過制作手繪地圖、文創產品、印章打卡等途徑,展現街區的文化魅力、實現文化傳播,擴大鐘樓巷街區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持續提升文化街區整體形象和環境品質,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體驗,讓老街區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綻放新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