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破除“靜悄悄的課間”,讓游戲成為孩子們 學習成長的重要渠道
“六一”國際兒童節,是孩子們的節日。這一天,禮物和玩樂自然必不可少。提到玩,很多成年人都會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滾鐵環、跳皮筋、丟手絹、跳房子、踢毽子……這些童年的快樂游戲在腦海中鮮活如昨。而對今天的孩子來說,雖說玩具越來越高檔,快樂卻越來越少,品味其中的差異,我們會發現蘊藏在游戲背后的時代與社會變遷。 老游戲是童年美好回憶 “下課鈴一響,走廊里、空地上都是玩樂的身影。”在70后陳永華回憶里,兒時校園里的游戲生活無疑是豐富多彩的,“那時候玩的花樣很多,比如跳皮筋、踢毽子、抓石子、拍紙包、跳方格……從早玩到晚,簡簡單單,但是樂在其中”。
在機關工作的于陽是一名80后,在他的兒時記憶里,游戲項目逐漸豐富起來,下課后,小伙伴們經常圍在一起下飛行棋、跳棋等。 進入20世紀,隨著電腦日益普及,90后、00后更多地選擇宅在家玩電腦或手機游戲,或由父母帶著去游樂場。在他們的童年記憶中,很多時光都是在這些既新鮮又刺激的游樂設施上度過的。而對于課間十分鐘的游戲感覺越來越淡薄了。 對于很多70后、80后而言,課間游戲是整個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如今,為了校園安全,一些學校要求學生課間不要下樓,不允許在教室內跑跳,“靜悄悄的課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的話題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泰州市不少學校開始重視對“課間十分鐘”的利用,鼓勵孩子撒歡、撒“野”。 前不久,泰州實驗學校曬出了學校面向全體師生征集的課間游戲,其中有不少老游戲的身影。比如跳皮筋、翻花繩、挑棍等。“去年寒假前,學校面向全體師生發起了征集優秀課間游戲的活動,得到學生、家長的積極響應。”泰州實驗學校教育集團總校長、黨總支書記張所濱說,父母兒時玩的經典游戲、自主發明的創新游戲、富有挑戰性的運動游戲,很多老師還積極創編課間游戲,提交的游戲項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多給孩子游戲的時間 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快樂應該是最本質的目的。可現在能讓孩子真正放松玩戶外游戲的時間并不多。 陳斌的兒子今年上五年級。在他看來,現在的孩子比他們那時候“苦”多了。“我說的苦并不是吃不好,穿不好,而是學習太苦,缺少快樂。”陳斌說,這一代人懷念兒時的游戲,其實更多的是懷念那時候無憂無慮的快樂,懷念與小伙伴一起撒歡的時光。
那時候作業不多,也沒有各類培訓班。玩具都是自己動手制作,比如用鐵絲制作鐵環、用紙疊紙包、用竹子制作魚竿……而現在的玩具都是高科技、現成的,不需要怎么動手,自然也失去了跟伙伴們一起制作、玩耍的樂趣。 “現在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游戲的種類,而是缺乏游戲的時間、游戲的玩伴。”泰州市智堡實驗學校副校長丁楠坦言,他從事小學教育近四十年。如今,孩子的課余時間已經被各類補習班擠占。 “留給孩子自己支配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丁楠說,一方面是學習時間長,另一方面,家長不放心讓孩子一個人出去。城市的“牢籠”讓孩子只能選擇宅在家里,這也導致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機或電腦游戲。 游戲是學習成長的另一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要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 游戲情懷不僅僅是家長們對年少時快樂的回憶,也是對子女享受快樂童年的一種期盼。
泰州市教育局基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靜悄悄的課間”現狀,泰州市教育部門和部分學校已經開始先行先試,試圖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快樂,獲得成長。 據了解,2023年11月份,泰州市姜堰區教育局專門下發《關于中小學課間十分鐘活動管理及體育課教學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各學校正確引導學生課間開展跳皮筋、踢毽子、跳繩、呼啦圈、原地小步跑、高抬腿跑及各類體育小游戲。小學體育課以體育游戲形式為主,讓學生在具體的游戲活動體驗中,健體、悅心、啟智和守規。 泰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育才路校區四(7)班針對課間游戲,在班會課上開展了一次“我的課間我做主”游戲推薦大賽。最終同學們根據室內、室外兩種情況,推薦了30多款游戲,既有屬于他們父輩的傳統老游戲,也有學生自己編排的創意小游戲。 玩耍和游戲是兒童的重要活動之一。與同伴互動和參與游戲,是兒童學習成長的另一個渠道。孩子們通過參與游戲活動,可以培養與同伴的協作能力,還可以獲得處理挫折和應對壓力的技能。 “無論是老游戲,還是現在的游戲,關鍵要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有所收獲。”泰州市鮑徐小學校長張生說,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兒時記憶,我們的成長離不開游戲的熏陶,健康游戲讓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更密切,我們不僅要讓今天的孩子在傳統游戲中找尋到快樂,更要豐富發展今天的游戲,讓孩子們獲取新的滋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