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一“菇”端出滾燙農文旅融合大餐
三月春風惹人醉,放眼望去,春樹競秀,綠意盎然。趁著這明媚好時光,記者走進省特色田園鄉村——泰州市姜堰區小楊社區,聆聽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故事,探尋社區“幸福密碼”。
據介紹,小楊村是原橋頭鎮的一個偏僻村莊,直至2003年泰州市姜堰區溱湖大道建成才迎來發展機會。組建家庭農場,打造特色田園風光;創辦旅游公司,規劃建設占地1500畝的農業生態旅游區;招引服務項目,營建詩意生活場景……近年來,小楊村一躍成為小楊社區,在農文旅融合的路上動作更是不斷。
裁剪、綁扎、釘合……徑直走進該社區“小楊人家”民宿項目,記者見工人師傅正在緊張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一個個形似木船造型的集裝箱整齊排列。 “這幾條類似木船造型的集裝箱是用來干啥的?”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向該社區黨委書記王政詢問道。“這里原來是一塊閑置場所,我們準備將它打造成地標性的特色消費集聚地——農夫市集。我們邀請專業人士結合里下河水鄉地域文化,將原有的集裝箱設計成木船造型,以此全面全區的農副特產。”王政介紹說,目前姜堰區已經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5個、正在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3個,于是他們設計了8條“木船”,每條船將代表一個村,全面展示該村的風土人情、特色文化以及產業,為“小楊人家”的鄉村旅游項目再添亮色。
產學研帶火鄉村旅游新模式。“菇菇部落”是小楊社區創新探索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金字招牌”。 這里同樣是一番忙碌景象。王政介紹說,目前他們圍繞“菇菇部落”項目提升基礎設施、實施“農夫菜園”分割工程,將大田分成小田,為了讓孩子們近距離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方便老師帶領孩子們實地操作,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農作的快樂。 “菇菇部落”還新增互動體驗場所。場所周圍展板上布滿菌菇類科普知識,以便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截至目前,來這里游學參觀的中小學生已超過12萬人次,部落銷售額超200萬元。 “菇菇部落”項目不僅滿足孩子們感受農作物的魅力、學習到各種菇類知識,而且為游客提供看菇、聽菇、玩菇、吃菇、購菇的“一條龍”體驗需求。
“這是正在生長中的金耳,一般0℃~4℃的溫度適合它生長,它的膠原蛋白營養豐富。在該項目云種植·數智菌菇艙內可以看到金耳、羊肚菌、猴頭菇等數十種菌菇的生長狀態。方艙內可以模仿各種菌菇在自然界中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展現菌菇的生長過程。”“菇菇部落”工作人員顧曉燕介紹道。 為了做強“菇菇”產業鏈,今年小楊社區還引進新的農業項目——赤松茸。“整個項目占地14畝,叫做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分為棚內種植和室外種植。種植模式也有創新,分為純稻草、稻草加菌渣以及稻草加玉米芯等基料種植模式,希望以此觀察赤松茸的產量高低如何?”談及赤松茸的培育方式,王政娓娓道來,“引進赤松茸項目是為了不斷做強菌菇產業鏈、豐富菌菇品種,以此擦亮社區菌菇品牌。”
對居民而言,不僅是社區變美了、人流變多了,重要的是有了更多在家門口致富的機會。“你就是社區里的人嗎?”“是啊,我在這邊打工。”居住在附近的衛巧鳳說,現在社區干部基本是年輕人,他們有想法、有闖勁,去年引進赤松茸種植項目,不僅帶動集體增收,而且吸納居民在家門口賺錢。相信在這一批年輕干部帶領下,居民日子越過越好。 農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詩意共遠方。小楊社區借鄉村旅游的東風,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轉化為美麗經濟,拉長整個旅游線路;做好產業招商工作,吸引更多的民宿、餐飲、種植項目到社區落地生根,持續做好小楊社區農文旅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