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小魚圓”爭做“推薦官”
“沙溝魚圓!”要說家鄉什么最好吃,江蘇省興化市第二實驗小學和沙溝中心校的少先隊員們回答得異口同聲。“它漂在湯中是圓的,夾在筷上是長的,盛在碟中是扁的。”“它的制作技藝還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探尋沙溝魚圓的奧秘,小伙伴們來到沙溝古鎮,探店去嘍! 小店藏“大神” 魚圓代表團團圓圓、年年有余,是興化人年夜飯上的必備菜,也是平時餐桌上的常客。 “咦,這不是我家經常買魚圓的店嗎?”姜雨嘉驚喜地發現,小店店主鄭紅香阿姨居然是“非遺技藝傳承人”。 鄭阿姨做了 40 年魚圓,只見她一手摁魚,一手拿刀,輕輕一劃,魚皮連帶著魚鱗就落地了。為了讓魚圓更加“Q 彈”,剩下的魚肉在機器里攪拌成魚泥并盛出后,鄭阿姨還得用手一圈接一圈地再次攪拌。“哇,真厲害!”看著鄭阿姨的“無影手”,大家發出陣陣驚嘆。 看,范淳希在跟鄭阿姨學著捏魚圓。可是,魚泥根本不聽話,在他的指縫兒里鉆來鉆去,好不容易捏出來,魚圓的個頭兒卻很小。淳希吐了吐舌頭:“做魚圓,真不簡單!” 一年賣出 2000 萬顆 早在明末清初,沙溝魚圓就小有名氣。那時,每家每戶都是自己做、自己吃,很難把魚圓產業做大。2008年12 月,沙溝魚圓制作技藝被列入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政府也通過辦美食節等方式,宣傳沙溝魚圓。現在,沙溝魚圓一年能賣出約 2000 萬顆,增加了當地的經濟收益。 “大家都夸我家的魚圓好吃!”沈晨宇可自豪了,“聽爸爸說,我家已經賣了23年魚圓了,每天能賣4000多顆呢。” 聽完講解員介紹、了解了沙溝魚圓的歷史和制作過程后,姜雨嘉發現,一顆魚圓雖然小,但包含的意義非常大,她滿臉的驕傲:“這是我們家鄉的特色!”沈湘怡則打算回家跟媽媽學學怎么捏魚圓。隊員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成為“小小推薦官”,讓更多的人了解沙溝魚圓,了解自己的家鄉!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