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歲溱潼會船正年輕——2800多名泰州青年由“觀眾”變“選手”
鑼聲洪亮、揚篙激浪……今年溱潼會船節的大幕即將開啟。近日,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湖南村圩內湖面上,來自姜堰各地的180多名青年篙手,練篙試水,逐浪溱湖,備戰首屆溱湖篙船大賽及會船節開幕式展演,演繹出有別往年的速度與激情。 據了解,今年姜堰區報名爭當篙船大賽選手的年輕人很多,最終綜合考慮遴選了2800多人,年齡基本都在45歲以下,“這是今年溱潼會船節的一大看點。” 溱湖來了年輕人 “天下會船數溱潼,溱潼會船甲天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溱潼會船最早可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每逢會船節,四鄉八鎮的上千船只、上萬船民來此聚會,全景式呈現里下河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 不過,在溱湖里掌篙并非易事,無論是制篙的工藝,還是撐篙的力度、節奏的把控,都需要豐富的經驗。近年來,會船的“門檻”讓篙手慢慢剩下些“老把式”。如何帶動新鮮血液加入?今年,姜堰區將會船改為持續數月的競速賽事——首屆溱湖篙船大賽,讓原本的觀眾變為選手,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報名。 “我生活在城區,多次觀看會船,每次看到爺爺奶奶們在船上賣力揮舞,曾擔心會船‘后繼無人’。”34歲的顧健說,一看到賽事信息,他第一時間報名,成了羅塘街道92名青年篙手之一。“咱們年輕人勁頭足,頭腦活,學起來快,既能多學門手藝,還能為傳承會船文化出一份力,還鍛煉了身體,可謂一舉多得。” 3月2日,顧健首次上船試水,聽著鑼聲,靠船下篙……三番五次練下來,漸漸掌握訣竅,從當初的七歪八扭到如今的整齊劃一、協同作戰,滿滿的成就感。 會船有了“教科書” “篙要靠船而下,既不能下到船底,也不要離船過遠,防止篙子把人逼下水或導致丟篙現象……”記者登上羅塘街道的一條訓練船,只見24名篙手分站兩邊,加上船尾舵手和船間揚鑼,共 26 人,船上71歲的教練田文奎正在指導教學。 “再來回練兩遍,熟能生巧!”田文奎說罷,35歲的陳浮嫻熟地敲起銅鑼,隨著鑼聲響起,篙手們揚起篙來,動作整齊、擊水前行,鑼響篙落、步調一致。 陳浮說,她家住姜堰城區,此前從未上過船,成功報名參賽后,利用休息時間操練,經過教練手把手指教,半個月下來,已初步掌握了揚鑼技巧。以后,她打算年年參加會船節,強身健體的同時向游客展示家鄉會船文化的魅力。 “往年,60歲以上的篙手占到80%;今年,船上篙手都不超過50歲。”田文奎看著船上的年輕篙手,欣慰地說,他撐船30多年,這兩年,漸漸感覺力不從心,眼看會船技藝傳承“青黃不接”。沒想到,今年出新鼓勵年輕人上船,涌現出上千選手。“我們這些‘老家伙’肯定會用心教,讓年輕人更好地了解會船技巧,傳承好會船文化。” 像田文奎這樣從篙手到教練的村民,僅溱潼鎮湖南村、湖北村就16位。訓練前,主辦方邀請這些會船“老把式”,結合體育運動,編寫了撐船技藝、力量平衡等教材,拍攝了視頻,分發到各個參賽選手。 姜堰展示年輕態 傳承800多年的會船節亟需新人,撤縣建市設區30年的姜堰也在呼喚激情,這是溱潼會船年輕化強大的內在動力。 今年姜堰區錨定“康養名城 活力姜堰”的發展定位,將青年和人才作為推動姜堰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提出,全面提升產業活力、城市活力、社會活力、干部活力,推動全社會從老齡化向年輕態轉變,從人口凈流出向凈流入轉變…… 城市要展示自己的“年輕態”,作為姜堰重要名片的會船節,要首先“變年輕”。今年1月,姜堰印發《2024“康養名城 活力姜堰”溱湖篙船大賽組織方案》,鼓勵50周歲以下的社會人員參賽,結果報名踴躍,最終遴選出的2800多名選手平均年齡35歲左右,組建成91支隊伍,每支隊伍還配備了5名替補隊員。目前所有參賽選手已經進行了三個月的游泳技巧、力量、平衡等方面的訓練,進入上船實訓階段。 據了解,篙船大賽正式賽事從4月持續到6月,91艘篙船將在每周六周日開展水上競速角逐,最終決出一二三等獎。屆時,來到溱湖的游客將體驗到不一樣的速度與激情。 姜堰區將創新傳承溱潼會船節非遺文化,激揚“步調一致向前進 躬身實干爭頭名”的奮斗豪情,把會船運動打造成姜堰全民健身的特色體育項目,加快文體旅深度融合,叫響“康養名城 活力姜堰”品牌,同舟共濟撐出溱湖旅游新藍海。
來源:泰州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