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大型面塑作品“龍騰水鄉幸福圖”,記錄幸福留住鄉愁
近日,在泰州市姜堰區溱湖協商文化展示館,一件“龍騰水鄉幸福圖”作品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客前來打卡。 △王洪祥(左二)向游客介紹“龍騰水鄉幸福圖”作品 這件作品長6米多、寬約3米,氣勢恢宏,10條彩龍穿梭翻飛,舞龍人身著彩服,跳著、蹦著、搖著,千姿百態、神采奕奕。每支龍隊前后,還有踩高蹺、滾蓮湘、腰鼓隊、唱鳳凰、蕩花船等民俗表演。面塑作者、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姜堰面塑傳承人王洪祥說,逢年過節,姜堰里下河水鄉有舞龍燈的習俗,鑼鼓喧天,非常熱鬧。今年恰逢龍年,他想利用面塑藝術,定格這樣的幸福圖景。去年春節一過,他就開始謀劃構思這個題材,帶著妻子吳玲走訪淤溪等9個村,看“老把式”表演,認真觀察每個動作和表情。“喜怒哀樂人間情,深入百姓生活,走進他們的內心,才能把握每個人物的神情,塑造出來的作品才更有神韻。” 王洪祥起初準備用面粉當材質,但想到擺幾個月就開裂,如何讓作品永久收藏?善于創新的他決定改進材質,幾經周折結識了南京師范大學的專家,特意上門請教,最終將面粉改成彩陶泥。“成品經烘烤就能收藏多年。”王洪祥介紹,去年三四月份,他購回陶泥等主要原材料開始創作,融合“搓、揉、捏、挑、粘、貼”等多種技藝,巧手匠心制作出了10條龍和260位人物。 △王洪祥面塑作品 作品手法細膩、造型傳神。即便一根眉毛,也要歷經刮刀挑、手揉搓等多種手法制成,再粘貼上去。作品中,村村舞龍、村村不同:淤溪村的村民踩著高蹺,扮演西游記人物;潘莊村的村民打著蓮湘添彩;周莊村的村民敲鑼打鼓助威;甸夏村的村民唱著鳳凰壯行;靳潭村的村民跳著馬燈活躍氛圍……10條龍舞出了水鄉的風采,舞出了龍騰盛世的圖景,舞出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吳玲說,這幅作品傾注了丈夫的心血,從構思到走訪再到創作,丈夫花費了足足一年時間。作品制作好了,烘烤過程同樣耗神,要根據作品的體積大小控制溫度、時間等,必須連續幾個小時盯著烤箱。 目前,王洪祥這件作品引發多方關注,央視記者來到泰州,采訪了王洪祥和他的作品,相關內容將在春節期間播出。 55歲的王洪祥潛心面塑多年,作品題材廣泛,尤以歷史、戲曲人物見長,重意趣、求簡約,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取向和價值,作品先后獲得全國各類金獎60多項。2016年王洪祥獲評省“面塑大師”,他與上海“面人趙”、北京“面人湯”被專家稱為當今中國面塑“三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