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發展催生“第六產” 興化驅動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興化市地處江淮之間,里下河腹部,是江蘇的“鍋底洼”。過去發大水,這里承受了水患之災,但也帶來了肥沃的土地,讓它一步步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如今,這里“水、田、林、湖、蕩”渾然一體,濕地、平原、水網風情各異,獨特的垛田地貌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目錄……如畫風景中,興化不斷推進一、二、三產業的橫向拓展、縱向延伸,尋找適合自身實際的“第六產”發展路徑,以融合發展的理念,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何為“第六產”?其基本內涵是,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通過把農業向第二和第三產業延伸,實現一加二加三、一乘二乘三等于六的結果。這是興化從農業大市走向經濟強市的“路徑密碼”,也是“逆勢而上”的成功關鍵。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統籌推動農業智能化、生態化、產業化 “一粒大米”香飄全國;大閘蟹、小龍蝦雙雙“出圈”;淡水魚、果蔬等傳統優勢產業“一騎絕塵”……作為魚米之鄉,興化農業基數大、門類多、產品豐富,五大產業鏈共同描繪出興化的農業版圖。截至目前,興化共有耕地面積186.85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75.68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4.27萬畝,比重達70.89%,畝均糧食產能提升10%以上。 在興化現代農業展示館的大屏上,通過RS和GIS技術,園區內的田地以模塊的形式,一地一碼,呈現在技術人員眼前。在“數字農田系統”中,面積、種植作物、品種、土壤、氣候等多維度的實時和歷史信息全部實現云端可見。目前,興化市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核心區已建成1500畝無人化智慧農場和160畝的智慧農業展示區,針對產業園的規劃和設計,定制了七個功能系統,包括數字農田、智慧物聯監測診斷、處方設計、作業管控、數字營銷和農技服務等,讓“田間有‘耳目’、云端有‘大腦’”變為現實。 有了農技加持,興化農業走上智能化、生態化、產業化之路,也帶來更多“融”的可能。在省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基地——興化市雙超鴨田稻米專業合作社內,以田種稻、稻田養鴨、以鴨促稻技術愈加成熟。“稻鴨共生”的特色模式不僅養出了“生態鴨”,還種出了“有機米”,既節約了成本,又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截至目前,興化全市的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0%,通過“稻蛙”“稻蝦”“稻蟹”等六種“水稻+”種養模式,興化探索出一條提升土地綜合產出的致富新“稻”路。 從田頭到餐桌,“舌尖”上的產業促使農產品價值鏈不斷攀升 “半灣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萬斛珠”。作為“中國河蟹養殖第一縣”,興化為優質淡水螃蟹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如今河蟹產業已成為興化水產養殖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年產量約6.7萬噸,全國每8只生態大閘蟹就有1只來自興化,全市有30萬人從事與興化大閘蟹相關的行業。先后獲評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江蘇省十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業農村部2022年農業品牌創新發展典型案例。 為繼續做好以“蟹”為題的特色文章,興化瞄準健康食品和預制菜,布局融合發展新興產業賽道。該市結合當地千億級健康食品產業集群發展,重點打造了河蟹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推出蟹黃豆腐、香辣蟹、花雕蟹等一系列預制菜,形成蟹黃油、蟹黃粉、蟹黃醬等10多種深加工蟹產品,市內生產廠家達200多家、規模企業30家,年加工量4.5萬噸,建成河蟹出口基地2家。 如今,綠色健康食品產業已成為興化的主導產業之一。2022年,該市擁有健康食品規上企業116家,實現規上產值207.4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的21%,先后獲評“國家食品工業強縣”“江蘇省食品工業十強縣”。其中調味品產業集聚區入駐企業已達200多家,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興化調味品產業規模占全國的18%。 除此之外,預制菜萬億“藍海”也是興化的又一個目標。2023年2月,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該市再一次搶抓預制菜產業發展風口,以省級第一批預制菜產業園項目創建為契機,加強對本地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并籌劃建設市級農產品電商物流產業園,支持預制菜企業利用市級冷鏈物流中心,拓展倉儲配送渠道,讓更多“興化好味道”香飄全國餐桌。 從“雙遺產”到“文旅大IP”,農文旅融合種出鄉村振興“好風景” 垛田是興化特有的一種地貌景觀,是里下河地區最具特色的濕地風貌。據考證,750年前,興化先民在沼澤地帶開挖網狀深溝,將挖出來的泥土一方一方堆積如垛,成為可以耕作的垛田,并在上面種植農作物,才演變成現如今的生態景致。 2009年4月,興化舉辦了首屆中國“千島菜花節”(后更名為千垛菜花旅游節),興化開始嘗試做休閑觀光農業,“垛田”景觀的價值被逐步挖掘。十余年間,千垛菜花旅游節從一個鄉鎮活動發展為地方文旅IP,千垛鎮8萬多人口中10%吃上了旅游飯。2022年,興化全市文旅行業從業人員達6萬余人,年營業收入逾百億元,獲評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千垛菜花”獲評全球四大花海之一。 同樣吃到農文旅融合發展“紅利”的還有興化的特色田園鄉村。東羅村是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首提地”,它東鄰千垛菜花景區,西靠“水上森林”里下河國家濕地公園,南接平旺湖,北有1600多畝觀光、采摘、休閑農耕體驗的千島果園產業帶,水陸交通便利,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通過“地方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的創新合作模式,東羅村用“針灸式改造”延續村落歷史記憶,打造水鄉詩意生活,走出了一條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致富之路。2017 年,東羅村村民人均收入20300元,2022年已經達到32500元,真正實現了“風景之上亦有‘豐’景”。如今,農文旅融合促進“第六產”蓬勃發展正成為興化的又一道財富密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