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家庭農場農機“共享”助力增產增收
趁著天氣晴好,眼下在泰州市海陵區,秋收秋種正進入繁忙期。“突突突……”“轟隆隆……”11月7日一早,海陵區罡楊鎮西馮村,忙碌的景象打破清晨鄉野的寧靜。走進該村田緣家庭農場,卡車正來回將剛從田里收上來的稻谷運送到烘干房,烘干后就能直接售賣。“這塊田水稻昨天剛收完,這會兒施肥、犁耕深翻一遍,馬上把麥子種下去。”農場主趙永菁從拖拉機上下來,指著身旁一片20多畝的田說道。
在他的農場,一塊寫有“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字樣的牌子格外顯眼。趙永菁介紹,聯盟成員由他家農場和當地幾家上規模的農場共同組成,大家在人員、技術、農資、農機等方面合作交流,通過“共享”一些資源促進共同發展。“農機共享”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他家農場前面的空地上,滿眼都是各類農機具,插秧機、拖拉機、植保機、無人機等等應有盡有。“收割機都下田了,這幾臺拖拉機、植保機也正要用。”提到這些農機具,趙永菁如數家珍,他的農場各類農機加起來近50臺,基本上種田所需要用到的他都有,“這幾年在農機方面投入了三四百萬元,現有的機器基本上是比較先進的。”
“農機使用關乎糧食產量,必須講究。”27歲當上“種田大戶”,十年來,趙永菁的農場規模越來越大,技術和經驗也隨之提升。他拿眼前這塊田舉例子,水稻田種麥前需要深翻,如果犁耕的機器達不到一定深度,麥子下田進不到土壤底下,麥苗生長就會因為養分不夠直接影響來年收成。“這也是大家共享農機的初衷之一,希望都用上先進的機器。”趙永菁說道。 “老趙,我來看一下開溝機現在用不用。”罡楊鎮云琴家庭農場農場主常家旺從自家農場趕來。他的農場今年種了400畝水稻,眼下收割進度近一半。他的農場也有十幾臺農機,“拖拉機我也有,不過老趙這個開溝機已經套在拖拉機上了,我就直接開回去下田用就行,省事兒。”常家旺說,大家平時農機共享,農忙時互幫互用,既節約時間又節約成本。
罡楊鎮地處海陵區西郊,往西就是揚州市江都區,加上江都部分區域,趙永菁的農機服務覆蓋周邊7000多畝農田。“為了緩解機具停放難、農機維修難,目前我們正在籌備新建2500平方米農機庫,進一步優化和保障‘農機共享’。”西馮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副主任翟永剛介紹說。
編輯:姜景旸 王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