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數字賦能漁業發展,產業有“智”更有“質”
“叮咚!”興化市安豐鎮安東村養殖戶朱春霞正在小屋內處理網上訂單,手機突然收到一條提醒信息,點開一看,原來是自家一個螃蟹養殖塘的水體溶解氧含量偏低,于是他輕輕一點,屏幕上的增氧機圖標轉動起來。與此同時,蟹塘中對應的增氧機開始運作,屏幕上的數值也緩緩上升,隨后他放下手機繼續工作。
“我現在養殖的140畝螃蟹,基本已經通過平臺實現智能管理,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對水質進行調控。”朱春霞口中的“平臺”是興化大閘蟹產業示范園水質監測物聯網服務平臺,他是該平臺90多名用戶之一。 興化大閘蟹產業示范園于2021年建成,現有養殖面積2350畝,設有6個監測點,主要監測溫度、氨氮、亞硝酸鹽、溶解氧和ph值。 “這幾個數據我們這邊是24小時實時監控,一旦發現數據異常,我們會通過短信、電話的形式進行告知。這樣養殖戶就由以前的靠經驗到現在用數據來作為參考,養殖就更加精準,對風險的控制也就更容易把握。”安東村主任助理劉海榮介紹。通過互聯網技術與螃蟹養殖技術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了螃蟹養殖的規模和效率,在節約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了品質控制能力。
同樣,在興化市沙溝鎮,養魚也實現了智能化。走進沙溝鎮水金村,一塊“漁業數字化管理平臺”LED大屏格外引人注目。在該管理平臺上,不僅可以看到整個養殖面積的全息地圖,還能夠實時查看水質監測、氣象監測等數據。 “平臺的主要任務是對養殖水環境的總磷、總氮、COD等實時監測,在養殖尾水排放指標不達標時進行預警顯示,從而合理監管尾水排放,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水金村工作人員趙江鵬告訴記者。 除了監測數據,平臺的特色功能是漁業病害遠程診斷系統,系統中有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漁業專家。漁民一旦發現存在養殖病害,可以把情況及時上傳,由在線專家提供及時診療服務,解決了漁民養殖生產中看病難的問題。
2022年,興化市發展漁業自動增氧面積7.4萬畝,自動投餌面積11.1萬畝,水環境監測面積3萬畝,認定泰州市級物聯網漁業應用基地8個。興化全市共有58家漁業主體開展數字化水產養殖,數字漁業運用面積12840.5畝,農業物聯網設備在線企業共30家。
編輯:姜景旸 王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