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特色農業產業解鎖鄉村振興新模式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8.97萬畝,糧食單產屢創新高,實現“噸良田”,本土良種成功覆蓋海陵水稻種植面積80%和全省水稻主產區35%,糧食生產有望實現“二十連豐”…… 近年來,泰州市海陵區堅持把農業發展作為產業興旺之基,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做強種業——打造稻麥系列品牌
近期,海陵區5600畝制種水稻迎來收獲。走進泰州市農業開發區水稻制種基地,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奏響了雜交水稻制種的 “豐收曲”。“稻田里‘高個子’的是父本稻禾,‘矮個子’的是母本稻禾。”紅旗種業總經理助理、生產部部長章海坡指著田里的雜交水稻制種介紹,得益于前期的氣候,今年整體收割產量比較理想,較往年增產15%左右,“今年的籽粒著色、灌漿都比較好,我們正組織搶收,爭取顆粒歸倉。 在紅旗種業倉儲中心,16臺烘干機也開足馬力,對剛剛收割的水稻進行烘干,一次可以完成30噸水稻烘干。“烘干后會進行機械化選種,再對種子的四項指標進行測定,爭取10月底有新的種子進入市場。”章海坡說。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更是穩產保供的基礎。作為一家“育、繁、推”一體化的國有種子企業,紅旗種業每年投入銷售總額5%以上的資金進行稻種麥種的研發,共研發出水稻、小麥、玉米等近百個種子類型,打造“泰稻”“泰麥”系列品牌,推出“泰香粳1402”“泰粳828”“泰優9026”等多種泰州“當家”稻麥種子品種。如今,紅旗種業良種推廣已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200多個縣區。良種出口貿易總量穩居江蘇省第一、全國前十。在紅旗種業的西南角,占地180畝的新品種選育實驗示范基地,技術員們正來往于溝壟間,對新品種“漯麥163”進行日常管護。這段時間,麥苗正值分蘗、拔節關鍵期,“漯麥163”的長勢非常好,待到收獲季,“漯麥163”畝產將達1100斤,比普通麥種高出100多斤。 做優特色——打造水產特色產品 一粒種子可以走多遠?它可以是地理上的長途跋涉,也可以是全產業鏈上的跨界融合。在江蘇好潤集團河蟹保種中心,這里的蟹苗早已進入塘口,開啟新一輪的生長周期。
在好潤集團好潤紅基地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密切關注著電腦屏幕上的養殖池水質信息,各水域水溫及氮、氧含量等一目了然。“我們可以實時掌握養殖水質的環境信息,隨時獲取異常報警信息和水質預警信息。”
據了解,好潤紅基地主要培育的是“淡水大黃魚”和泰蟹“好潤一號”兩個國家級新品種。“公司蟹苗年繁育產量在7萬斤左右,占全國蟹苗市場的10%。同時,淡水大黃魚品種已經完成馴化,下一步將大范圍推廣養殖。”企業董事長劉愛民說。借助5G技術,好潤集團搭建起智慧水產管理平臺,讓復雜的水產養殖有了“智慧大腦”,實現水產養殖一鍵管理。
江蘇好潤已形成一條完整的河蟹全產業鏈。培育的“好潤1號”成為國家級蟹苗品種,去年銷量近10萬斤。劉愛民介紹,在公司建設過程中,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街道在項目手續報批、土地流轉征收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尤其是‘三大一送’暖企行動,區領導和街道主要負責人來到公司和項目現場走訪調研,為我們解難題、出實招,增強了我們發展的信心。”今年,該公司將進一步發展“蟹經濟”,研制更多的“蟹食品”,力爭以30%的速度遞增,成長為企業增速最快的產業板塊。 做好融合——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打造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蘇中園藝自主研發的“61069”型智能溫室大棚里,熱帶雨林的紅掌在海陵生根發芽,無論室外天氣多么惡劣,室內始終溫暖如春,置身花海中有一種別樣的浪漫。
作為亞洲單體最大、集成度最高的智能溫室大棚示范應用基地,這里“黑科技”滿滿。不僅擁有全面集成最先進現代農業裝備、生態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還配備了全場景分布式5G智慧數字農業集成應用,為農業發展插上了“智慧翅膀”。 “智慧”農業,實現了高產高質。智能大棚采用反滲透處理技術灌溉,將水中雜質去除后,被灌溉的特色花卉不僅遠離病蟲害,而且株型更好、花色更艷,在市場上廣受歡迎。
為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蘇中園藝不再局限于“輸出”花卉,更是延伸到了“詩和遠方”,探索農業現代化的“花文旅”路徑。 近年來,蘇中園藝以花為媒,打造全國首家以“花文化”為主題的展示館——花棲云里(花文化·現代園藝展示館),該展館布展面積達7300平方米,以多種展陳方式和先進的科技手段為載體,充分展示花的歷史、花與生活及花與藝術等內容,成為市民休閑娛樂、農技研學的“香餑餑”。
借助現代花卉生產試驗場景,基地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以家庭親子、學生團隊、青少年等為主要群體的研學體驗正在這里火熱走俏。企業總經理孫建榮表示,今年,花棲云里舉辦各類研學旅游、親子采摘等活動已經超過70場,吸引了姜堰、泰興以及周邊城市的眾多學生、家長。 下一步,海陵區將進一步夯實產業支撐,優化產業布局,抓住種業這個農業的牛鼻子,繼續推進延鏈、補鏈、壯鏈、優鏈,把農業全產業鏈描繪得更加粗壯結實,以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全區的全面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編輯:姜景旸 王晶 (泰州市海陵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