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水中撈“金” !走出特色“蛭”富路
水蛭,俗稱螞蟥,一提起這軟乎乎的生物,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害怕、惡心,但在養殖水蛭的人眼里,它們是可以致富的“軟黃金”。近日,泰州市海陵區城西街道麒麟社區的水蛭養殖基地迎來了豐收。 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水蛭俗稱螞蝗,其唾液腺分泌的水蛭素含有抗凝血酶物質,對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有較高的療效,是一種經濟價值非常高的藥用動物。這種人工養殖的水蛭品種為寬體金線蛭,屬非吸血水蛭,不吸食人或其他脊椎動物血液,藥用價值極高,市場需求量很大,且養殖經濟效益高。 在海陵區城西街道麒麟社區,有一處占地約100畝的水蛭養殖基地,一排排帆布蓄水池躍入眼簾。據介紹,每個蓄水池面積達48平方米,可供4000-9000條水蛭生長。
走進養殖基地,70名工人將養殖池的水放干,手腳麻利地對水蛭進行捕撈,忙活一上午,當天捕撈的4000斤水蛭將在第一時間運去安徽亳州的藥材市場。 為了及時發貨,工人們每天凌晨5點就到崗捕撈。養殖基地負責人徐亮也加入到捕撈的隊伍,他一邊捕撈一邊算起了經濟賬。“水蛭生長速度快、周期短,3-5個月就能進入成熟期,今年一共投了350斤幼苗卵繭,預計產量5萬斤以上,市場售價能達到近700萬元。” 能人帶頭走好“共富路”
據悉,徐亮養殖水蛭已有10年。2014年,他看中了麒麟灣的生態環境,來到這里從事水蛭養殖。通過近幾年的不斷探索,他不僅掌握了水蛭幼苗的繁育、養殖技術,還積極轉型升級,于去年打造標準化養殖基地。 如今,徐亮的養殖基地已在全國小有名氣,全國各地都有人慕名而來學習養殖技術,同時他還與鄉親們共享這條致富路。 “水蛭項目采取了新型的養殖模式后,全年用工達到1500人次,為集體經濟收入增加近10萬元。”麒麟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竺玉群說。這是社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讓增收找到“突破點”的縮影,當地因地制宜,充分發掘優勢稟賦,創新創業熱潮涌動,激活了當地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編輯:姜景旸 王晶 (泰州市海陵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