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高標準農田+” 繪就增產好“豐”景
近日,在江蘇省泰興市分界鎮正國家庭農場,業主汪正國指導農用無人機操作手,沿著既定路線,均勻播撒下葉面肥。“1小時,無人機完成30多畝農田作業,大大節省了施肥時間和人工成本。”汪正國說。而無人機作業,離不開改造提升好的標準化農田支撐。 高標準農田建設,小塊變大地,有效解決耕地面積分散和機械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分界鎮田成方、道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格局模樣初現,為秋糧高產穩產奠定了基礎。 萬物土中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近年來,泰興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持續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在建強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用好高標準種植技術,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連日來,在泰興市黃橋鎮果園村,農技人員稻田抽樣,了解稻飛虱防治情況,并通過專業化農機服務,對近2000畝標準化農田,統一防治。配套建設的溝渠,讓水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如今的農業生產,已逐漸告別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高標準農田成了農機手、農業機械奮戰的“主戰場”。 像這樣的高標準農田,黃橋鎮共建設了8.9萬畝,占全鎮耕地面積的66%。“實施高標準農田以后,畝均增效100元左右。今年,小麥畝產量達到470公斤,預計今年水稻畝產量640公斤左右。”黃橋鎮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燕勇飛介紹。 高標準農田建設讓鄉村振興底氣十足。近年來,泰興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8.7萬畝,曾經的“低產田”紛紛成為高產田、示范區,土地“條田化”種植演變為“集約化”經營。 “截至目前,泰興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55.7萬畝,土地流轉率已達80%,為農業規模化種植、機械化作業、集約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泰興市農田建設服務中心主任徐磊介紹,在此基礎上,泰興市通過應用“新農具”耕出高效“智慧田”,高標準農田機械化水平提高了20%,推動畝均增產50公斤左右。 |
